吳 童
星期天晚上,媽媽的好朋友張阿姨來小強家里做客。張阿姨今天穿了件藍色的吊帶裙,非常漂亮。
張阿姨抱著小強,坐在沙發(fā)上,跟小強講著笑話,小強樂個不停,爸爸、媽媽包括張阿姨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突然,小強驚訝地喊了一聲:“小奶奶,張阿姨也有小奶奶?!币贿呎f著,一邊把手伸進張阿姨的領口里。張阿姨嚇得趕緊把裙子的領口捂住,尷尬得滿臉通紅。原來,張阿姨俯下身的時候,不小心讓懷里的小強看見了她的乳房。
以前媽媽換內(nèi)衣,小強見過媽媽的乳房,而且每次都興奮地把媽媽的乳房叫做“小奶奶”。媽媽有時會對小強瞪瞪眼,有時就當它是孩子的玩笑話,毫不在意??墒牵F(xiàn)在小強卻對外人說出了這樣的話,真讓媽媽尷尬。
寶寶為什么會說錯話?
心理分析:在某些場合,尤其是在與外人打交道的時候,寶寶很可能會說出一些不合適的話,弄得大人們很尷尬。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往往會對寶寶很生氣,把這種事情看作孩子犯的錯誤。事實上,孩子真的很無辜,他根本不知道這些話不該在這種場合下說。
原因之一,孩子與成人社交的經(jīng)驗不足。
6歲前的孩子大多數(shù)的時間是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除了親戚、幼兒園老師之外,接觸成年人的機會不太多。因此,孩子往往不知道,對大人來講,哪些事情可以在社交場合公開談論,可以被大家接受,哪些事情是隱秘的或令人難堪的。
原因之二,孩子往往是自我中心的。
孩子做事經(jīng)常憑著一時的興趣和好奇,一旦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事,就去做,不會考慮其他的因素。三四歲的男孩子容易對媽媽的乳房感興趣,所以一看到乳房,就興奮地喊叫,根本不考慮這是否會讓別人不好意思。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特點的典型表現(xiàn)。
原因之三,孩子的思維比較刻板。
例如,有的媽媽告訴二三歲的孩子說,爸爸是媽媽的老公。孩子就會把“老公”這個詞刻板地用到很多人身上。只要看見一個叔叔和一個阿姨在一起,就會認為叔叔是阿姨的“老公”。如果在社交場合,孩子毫無顧忌地這么說出來,就很可能鬧出笑話或造成尷尬場面。
寶寶說錯話,媽媽怎么辦?
有的媽媽會又氣又急,把事情怪罪在孩子身上,怒氣沖沖地把孩子訓一通:“不許亂說話!”這時,孩子會覺得很緊張,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而且原本很開心的社交活動也會被弄得很掃興。
有的媽媽會當孩子說了句玩笑話,大家哈哈一笑,事情就這么過去了。這種做法反而強化了孩子的行為。他會誤以為在這種場合下說出這些話,大人很喜歡,“因為我一說出口,他們都笑了。”以后,他會繼續(xù)“亂說話”。
專家給媽媽們的建議是:
1.不要對孩子發(fā)火,更不要大笑。
2.立即制止孩子繼續(xù)說下去,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最愛聽的故事或好吃的東西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暫時擱置這件事。
3.等客人走了以后,把孩子叫到身邊,和他講講道理。
小強的媽媽是這樣對他說的:“媽媽跟你說一個小秘密。你知道吧,‘小奶奶是所有女孩子的‘隱私?![私就是不能讓別人知道,不能讓別人看見的東西。如果‘隱私給別人看見了,知道了,你就會特別害羞。比如說,你的小屁股就是你的‘隱私。如果在幼兒園里,大家都穿得好好的,就你沒穿褲子,小屁股露了出來,大家都會羞你,你會覺得很不好意思。剛才張阿姨的‘隱私被你發(fā)現(xiàn)了,然后你還告訴了大家,張阿姨就很害羞。所以,以后不要當著大家的面,把別人害羞的‘隱私說出來。”
孩子對大人的社交方式很好奇,會不斷地進行著觀察和模仿,在發(fā)生了突發(fā)事件以后,對他進行教育、引導,對孩子的社會化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