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明
一個自稱“洋鬼子”的人,被人們尊稱為“洋雷鋒”,并演繹了一段動人故事
一直聽說廈門大學有個自稱“洋鬼子”,卻被廈大師生稱為“洋雷鋒”的美國教授潘維廉,在又一個懷念雷鋒的日子,記者走近了來自大洋彼岸的他。
春雨滋潤著綠陰環(huán)抱的廈門大學校園。2000年2月21日上午,廈大開學日。在廈大黨委宣傳部部長顏章炮的安排下,廈大工商管理教育(MBA)中心美國教授潘維廉(William N.Brown)和記者見面了。
自然是先交換名片。“威廉·布朗先生,我該如何稱呼你呢?”當記者按著名片上的英文名向潘維廉提問時,潘維廉閃爍著又綠又藍的眼睛:“我有中國名字,請你給我‘國民待遇,叫老潘我也不反對?!币豢诩冋臐h語,一種美國式的幽默?!拔以缫讶〉弥袊谰镁恿糇C了,為何你們還把我當外賓來對待呢?”說到這里,潘維廉對去年8月在上海新城飯店受到外賓待遇還“耿耿于懷”:當他駕車帶著太太和兩個兒子來到上海后,為了尋找房價便宜一點的賓館,從虹橋一帶找到外灘,新城飯店總臺小姐不解地問:“你這個美國家庭怎么不住高星級賓館?”潘維廉聳聳肩回答說,我和廈門大學中國教授拿相同的工資,請你給我“國民待遇”。這一說,真把小姐逗樂了。
這個小姐怎能知道,平時節(jié)衣縮食的潘維廉為中國的“希望工程”的奉獻已經(jīng)難以計算,“洋雷鋒”的稱呼已經(jīng)陪伴他13個春秋了。
向西藏捐款;10年資助山區(qū)的保姆家庭;興建廈大兒童樂園?!獜?989年起。潘維廉用他微薄的薪水建設(shè)他的中國“希望工程”
潘維廉很小就迷戀于中國文明。1956年4月出生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潘維廉18歲入伍美國空軍,從軍隊退役后,潘維廉先進入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學習,1980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后,開始了“半工半讀”;一方面,和朋友合伙開設(shè)一個公司,并在這個有300余個雇員的公司中任副總裁,到1986年,已身躋美國“年薪10萬美元俱樂部”。與此同時,潘維廉又先后在美國兩家大學獲得了“比較文化”碩士學位和管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1月,學業(yè)有成、財運亨通的潘維廉對妻子蘇珊說,這會兒,我們可以到中國去看看了,在臺灣出生的美國姑娘蘇珊這時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當時,夫婦倆就決定,潘維廉去中國學中文,蘇珊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陪讀。但是,到中國哪個大學去讀書呢?說來也巧,當時惟一能夠接受妻兒陪讀的只有廈門大學。
那些安靜的住宅小區(qū),就像一個個祥和的港灣。春風秋雨滋潤著林陰,綠色的草坪收入眼底,飛動的紅塵已經(jīng)被擋在院落之外……“這里就是曾經(jīng)被西方稱為‘紅色威脅的中國嗎?!”剛剛到廈門大學,每當課余、休息日,潘維廉帶著妻兒一次次徜徉在閩南沿海,望著曾經(jīng)留下青春的海峽對岸,潘維廉總是心潮難平。
從平面的中國走進立體的中國,潘維廉深深地被這片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并正在釋放出無窮活力的土地所吸引。在廈大,一位中國朋友曾講到“中國5000年燦爛文化”,這時,潘維廉就記下了5000這個數(shù)字,以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潘維廉幾次提到“中國有5011年歷史文化”,為此,記者不解,潘維廉的解釋是:“我聽到的時候是5000年,已經(jīng)過了11年,不就是5011年了嗎?世界上哪個國家和民族有這么悠久的歷史?”
1989年1月,廈門大學工商管理教育(MBA)中心向潘維廉發(fā)出邀請,希望他擔任廈大的外國專家。潘維廉一家就下了在中國定居的決心。
當時,按照中國有關(guān)政策,廈大支付給潘維廉的專家月薪是1100元人民幣,但是,潘維廉堅持只要400元,他說,我要享受廈大中國教授的同等待遇,不要以為我鼻子高一點就搞特殊化。
中國實施“希望工程”后,潘維廉立刻向西藏寄去2000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他在家里也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希望工程”:來自閩中山區(qū)的保姆陳阿姨,家里有3個孩子,潘維廉讓她將3個孩子帶到廈門讀書,由他承擔一切學雜費,并為陳阿姨家在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從1990年開始到今天,該花去多少啊?
“不管什么事,大家一起參與,什么事都是‘希望工程,這便是公益心?!迸司S廉說。在廈大教工住宅區(qū),有一個兒童樂園,就是潘維廉發(fā)起興建的。他掏錢買水泥并親自搬運石塊,壘起了一座假山,還裝上了噴泉;后來又在一棵相思樹上搭了一問“空中小木屋”,用白鐵皮做了一條滑梯;再到海邊向漁民討了一個舊浮球,從自己的車上卸下一個舊輪胎……于是又有了孩子們喜歡的秋千。到海邊去撿垃圾,是潘維廉一家平時的休閑方式之一。周末,在胡里山一帶海濱,當?shù)厝艘呀?jīng)十分熟悉潘維廉一家了。他們開著車來到海邊,兩個孩子提著“專用工具”,和父母一起撈垃圾,裝入一個大塑料袋,然后將垃圾袋送到很遠的垃圾箱。每當有人問起這兩個小孩,兩個孩子都會用中文說,環(huán)保,需要全人類的參與。因為,我不是世界上惟一的人,這個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
這潘維廉也真是個工作狂。在廈大,他擔任“比較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經(jīng)營戰(zhàn)略”、“商務(wù)英語”四門課的教學工作,其工作量超出廈大教師額定工作量的50%。中午,他一般不回家,啃幾只饅頭而不是面包便算是家常便飯。
廈大一位研究生告訴記者,潘教授為幫助同學提高英語口語和聽力水平,自費從國外購進不少英語音像資料,在正常授課之外,每星期五晚上,他還把同學們請到家里,吃完他太太包的餃子后,再給大家上課。
潘維廉經(jīng)常在《中國日報》、《北京周報》、《中國之友》等中國外宣報刊上撰文,用一個在華工作的美國人的視角,公正地評價變化中的中國?!拔屹澷p中國領(lǐng)導人鼓勵中國人民走向富裕時不放棄道德和社會公德。這不是逃避改革,而是保證改革進行下去的惟一途徑。中國應該向全世界證明它能在保證社會主義體制的同時,使人們富裕起來。也許這時,西方國家會重新考慮它們衡量成功的標準?!边@是潘維廉在《中國日報》上發(fā)表的文章的一段。廈大的師生們把潘維廉熱衷的“向中國以外的人們介紹真實的中國”稱為“跨國界的雷鋒行為”。因為,這種外宣稿的一筆稿費,常常還不夠買一杯現(xiàn)煮咖啡。但是,潘維廉樂此不疲。
為報刊撰稿。在影視劇中扮
演“洋鬼子”。潘維廉還有他的“第
二”、“第三”職業(yè),這些收入助他
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
時至今日,潘維廉在廈大還是和中國教授同工同酬,月薪人民幣2000元,住了10年的房子也不過80多平方米。沒有一點特殊化。一個美國家庭,太太蘇珊在家照料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上學還要不菲的學雜費,潘維廉一人的工資養(yǎng)4個人還真緊的。
“你不用為我擔心,在中國,我有‘第二、‘第三職業(yè),稿費可以補貼生活,如果報刊需要我的稿件,我也想多賺點稿費。另外,我這個‘洋鬼子在中國的影視劇行業(yè)很搶手,已經(jīng)在8部影視劇中擔任過‘洋鬼子
的角色,不過都是欺侮中國人的大壞蛋,最壞的是《林則徐》中的義律,這個角色還是在你們上海拍的呢!這些出場上鏡費還夠我們一家每年在中國的旅游費用。至于寫書什么的活兒那就更多了?!迸司S廉坦率地說。
1992年,潘維廉取得了“中國永久居留證”。手持這張“中國綠卡”,潘維廉還感到不太滿足,因為他提出的申請是一家四口全都加入中國國籍。但是,中國有關(guān)方面為他考慮得很周到,如以后孩子去美國讀大學等問題,因此,只向他頒發(fā)了“中國綠卡”。
盡管如此,潘維廉一家已經(jīng)融入中國文化,他除了為自己取了潘維廉這個中國名字外,太太蘇珊這個名字已經(jīng)被中國名字潘淑琴所取代。兩個兒子的名字則“中美合資”,大兒子叫馬太,小兒子叫神農(nóng)。
1993年中國國慶節(jié),潘維廉在北京領(lǐng)取外國專家“有杰出貢獻的友誼獎?wù)隆睍r,李鵬總理曾與他握過手。說到這件事,他幽默地說:“我曾經(jīng)兩年不忍洗手?!闭f著還作了個嗅手狀。
1999年1月,潘維廉一家去北京電視臺參加“外國人唱中國歌”比賽,一曲《蝸牛的家》轟動京華。在福建電視臺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家子用漢語演唱的《同桌的你》又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如果不看畫面而僅聽歌的話,已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原版美國家庭演唱的中文歌曲了?!边@是廈大一位老師的評價。
不久前,廈大搞房改,潘維廉享受廈大教職工同樣的“國民待遇”。他花了5萬元人民幣,買下了那套已經(jīng)住了10年的80余平方米的住房。對此,潘維廉“很中國”地說,我比同事們多花了二三萬元,因為我的工齡比較短。惟一能表明“洋鬼子”潘維廉還有特殊化的是那輛私家車。不過,這是輛購于1993年的豐田面包車,是15座的。
這輛已經(jīng)行駛了70000多公里的面包車,平時靜靜地躺在廈大校園,和潘維廉熟悉的廈大師生需要搬運家什,同學們要搞什么活動,潘維廉自然成了“車夫”。每到假期,潘維廉就開著車帶著一家子去實現(xiàn)“走遍中華”的計劃。最漫長的一次旅行是“80天走遍中國”,在那個夏天,豐田面包車駛著這個美國家庭從廈門出發(fā),經(jīng)過杭州、上海、南京,北上青島、北京后進入內(nèi)蒙古大草原,再到延安、西安,又從青海穿越青藏高原到達拉薩,再從拉薩來到成都,經(jīng)貴陽、桂林,從井岡山回到廈門。80天走了35000公里,為此,還改裝了面包車,讓兩個兒子有記錄旅途的“寫字臺”。在漫長的路途中,這一家子還不停地宣傳環(huán)保,在藏民區(qū),潘維廉還和孩子一起為藏民打掃環(huán)境。
于是,每當潘維廉拉家?guī)Э诜祷孛绹接H時,他們總會細細地說起大洋彼岸的中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說起粵菜川菜閩南菜,說起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這個人群的喜怒哀樂,當然也會有“在那里現(xiàn)代化的高速公路將兩小時的路程縮短為10分鐘,但交費卻花了15分鐘”的中國式埋怨。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短暫的故里之行常常在陌生感中匆匆地結(jié)束,又飛回到廈門的大街小巷中,中國的山川阡陌中。廈門、中國就這樣長久地駐留在這家子的心中,他們?nèi)杖张c之相廝守,分擔著它的榮辱。常常:潘維廉會用很士大夫氣的中文說:“好在共一城風雨?!?/p>
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人,已
經(jīng)打過兩次入黨報告。是什么讓
一個美國的有錢人,拖家?guī)Э谠?/p>
中國度過了13個春秋,并將繼續(xù)
生活下去?
在廈門13年,潘維廉已經(jīng)打過兩次入黨報告,盡管他知道,作為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外國人,要實現(xiàn)這個崇高的夙愿幾乎是不可能的。
究竟是什么動因,使這個曾經(jīng)加入“美國年薪10萬美元俱樂部”并據(jù)稱“在美國的積蓄幾輩子也用不完”的有雙重學位的美國人,放棄美國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在中國當起了“洋雷鋒”,并拉家?guī)Э谠谥袊冗^了13個春秋?
記者試圖在訪談中找到答案。以下是潘維廉的一些見解——
“在來到中國以前,我并不知道雷鋒這個中國人民的英雄。1989年,我還在廈門大學學中文時,有一天,我的一只手提包在廈門街頭掉了。但是,一對廈門夫婦撿到后送還給我,我至今還記得他的名字叫方福強。從此,我知道了雷鋒?!?/p>
“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榜樣。中國人學習雷鋒,就是要培養(yǎng)每個公民的公益心。美國人學習林肯,也是要強化每個人的責任感和公德心。我生活在中國。當然要以雷鋒為榜樣?!?/p>
“在中國已經(jīng)13年了,人們稱我‘洋雷鋒,我感到我還不稱職,至少在廈大,有多少中國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公益心,他們一直默默無聞。作為一個外國人,感到最為榮幸的是,我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p>
“在這以前,誰曾料想到,到了90年代,中國會成為世界上經(jīng)濟發(fā)展最迅猛的國家?誰曾料想到,像我這樣曾對中國滿腹狐疑的美國人,能和中國人一起,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開放大業(yè)而工作?!”
“今天,中國確確實實成了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們一家驅(qū)車走了50000多公里,南起海南、北到內(nèi)蒙古、西到西藏。沒有任何導游及事先的安排,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p>
“當然,我也看到了貧困和落后,但我更看到了巨大的希望。在每個省份,新的公路、企業(yè)、學校和住房都在拔地而起。比起我初到中國時,人民飲食衣著已大為改善?!?/p>
“難怪沒有人再畏懼或懷疑我,自信的人民是不必畏懼別人的。”
“我越理解中國,就越尊重她過去的偉大。但更重要的是:我還期望將來的更大成就,這成就將使一切國家得益。只要這些國家表現(xiàn)出中國的勇氣,丟掉那已過了時的恐懼與偏見?!?/p>
“這就是我們,在中國的西方人的特殊使命。這也是生活在西方的中國人的使命,是研究兩種文化的學者的使命。他們最有資格來打破這個分裂,打破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間的愚昧隔閡……”
(蔡社摘自2000年3月1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