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文華
隔離法是一種在國外兒童教育中運用較多、效果較好的方法。它主要是針對發(fā)生不良行為的兒童,暫時終止其活動。它的主要優(yōu)點有: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有效地終止某些不良行為,而且簡單易學(xué),家長可以隨時方便地運用。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它能夠讓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孩子理性行動的榜樣。對孩子來說,這種方法既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也不會傷害孩子的感情。下面的例子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暫時隔離法的運用。
個案一:3歲的阿貝又在用積木砸他的小客人。媽媽看到后制止道:“阿貝,你不能這樣做!你如果再這樣做,我馬上對你實行隔離?!卑⒇愭倚χ^續(xù)扔積木。媽媽走過去,語氣堅定地說:“因為你用積木砸小朋友,所以現(xiàn)在我要開始對你實行隔離!”不再多說什么,抱起他走向屋中間的一張高靠背椅,把他放在上面,并把他手中拿著的積木取下,然后取一個定時器,定好3分鐘時間。放在阿貝聽得見但夠不到的地方。阿貝滿臉不高興,從椅子上跳下。媽媽堅定但不粗暴地把他重新抱上椅子,并站在其身后,把阿貝的手交叉擺在其胸前,告訴他:“只有你不再跳下椅子,我才會松開你的手?!卑⒇愑謷暝藥紫?,發(fā)現(xiàn)無法掙脫,就安靜下來,并開始掉眼淚。媽媽裝作什么都沒看見,轉(zhuǎn)身在房間里做自己的事。
等定時器一響,媽媽走過去問:“阿貝,你知道為什么媽媽要對你隔離嗎?”阿貝不吭聲,媽媽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會把別人打痛的。如果你以后還這樣做,媽媽還會對你隔離。不過媽媽希望你下次不會這樣了?!卑⒇愄乱巫幼吡恕?/p>
在這個例子中,阿貝媽媽正確地使用了隔離法。
首先,她把阿貝用積木砸小朋友這個行為定為隔離法施用的前提條件。這個行為是阿貝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在確定要對這個行為實施隔離前,阿貝媽媽對他每天的攻擊行為次數(shù)做過統(tǒng)計。由于其頻率較高,幾乎每天都有,所以阿貝媽媽把其確定為目標(biāo)行為。有意思的是,媽媽在日歷上記錄阿貝的攻擊行為時,阿貝好奇地問媽媽在干什么,媽媽告訴了他。阿貝得知媽媽在注意他這個行為時,他就開始有意識克制自己這個行為,使攻擊性行為減少了。
其次,在實施隔離法時,阿貝媽媽始終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她沒有朝阿貝發(fā)火,也沒有向他又吼又叫,只是簡短地說明隔離的理由——也有人總結(jié)為用不超過10個字的話說明隔離理由,冷靜地終止阿貝的游戲。而且阿貝媽媽是在其行為發(fā)生10秒鐘內(nèi)實行隔離的,這符合隔離法的及時性。
再次,阿貝媽媽選擇了合適的地點作為隔離區(qū)。因阿貝年齡小,出于安全考慮,把隔離地點選在了在家長視線范圍的直背椅子上。年齡大的孩子可選擇衛(wèi)生間、儲藏室、走廊等作為隔離地點??偟脑瓌t是無聊、單調(diào)、枯燥但又安全的地點,不能讓孩子感到恐懼。阿貝媽媽還拿下了兒子手中的玩具,主要是為了保證隔離期終止一切游戲和活動。電視或錄音機也都必須關(guān)掉。
在隔離時間上,阿貝媽媽遵循了“一歲一分鐘”的原則。阿貝3歲,所以時間設(shè)定為3分鐘。是定時器而不是媽媽決定阿貝什么時間離開。所以有鈴聲、可移動的定時器是隔離法必備的工具。媽媽把定時器放在了阿貝夠不著的地方,是防止阿貝把定時器作為玩具。
在隔離期間,阿貝媽媽做自己的事而不是一直看著兒子,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媽媽一直盯著阿貝,阿貝就覺得自己雖然得到了懲罰,但同時也得到了媽媽的特別注意——即使這是負(fù)面的注意,孩子也會非常在意。以后他可能會為了得到這種注意而有意犯錯。媽媽的過分關(guān)注也會降低懲罰效果。
最后,在隔離結(jié)束時,阿貝媽媽簡短地詢問兒子被隔離的原因,讓孩子對隔離原因加深印象——有些孩子年齡太小,會忘記被隔離的原因。對于阿貝的不吭聲,媽媽并沒有很在意——畢竟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在被隔離后仍然情緒很好。
隔離法適用于2-12歲的孩子。這種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但很有效,因為離開伙伴、停止活動,在孩子看來是一種最不能容忍的懲罰。被隔離過的孩子都不愿意再次被隔離,因為那種滋味很不好受。
個案二:心怡媽媽看到自己5歲的女兒心怡不好好吃飯,她決定用暫時隔離法試一試。
這天她從幼兒園接心怡回家時,聽老師說心怡中午又不愿意吃蔬菜,媽媽怒氣沖沖地對她叫道:“你每天都是這種樣子,我可受夠了!現(xiàn)在我要對你實行隔離法!”心怡從來沒有聽說過什么隔離法,毫不在意。回家后媽媽把心怡關(guān)進她自己的房間里,看了看手表說:“6分鐘到了,你可以出來了?!毙拟牭綃寢尩母呗暯腥?,在屋里不愿意出來,媽媽又生氣了。心怡索性把自己鎖在了屋里。媽媽沒想到結(jié)果是這樣的。她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心怡媽媽沒有正確地實施隔離法,所以沒有達(dá)到預(yù)期效果。
首先,隔離法的主要功能是制止一些不良行為。主要有:沖動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情緒性行為、充滿敵意的行為等。但它不能有效地使孩子主動做某件事,如吃蔬菜這種行為,或其他孩子們不喜歡的、更復(fù)雜的事情。它也不適合用于孩子忘記做作業(yè)或家務(wù)、沒有收拾玩具、生氣、鬧別扭、過度興奮的行為、羞怯行為等。還有一點很重要,隔離法只適用于父母親眼見到的,所以心怡媽媽不應(yīng)該對這個數(shù)小時前的行為實施隔離法。
其次,心怡媽媽在實施隔離法之前,沒有向孩子講解什么叫暫時隔離法。在正式實施前,父母必須向孩子講解即將實施的這種懲罰方法,這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能在實施中取得孩子的配合,同時也向孩子表明:爸爸媽媽是認(rèn)真的。如果孩子只有2-4歲,可以在講解的同時,借用布娃娃、小狗熊等玩具向孩子演練;對5-12歲的孩子則可以用語言來解釋清楚。
再次,心怡媽媽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嚴(yán)格遵守暫時隔離的原則,而是發(fā)牢騷;在地點上不是選擇單調(diào)、枯燥的地方,而是選擇了孩子的房間,心怡在里面可以怡然自得地玩玩具;在時間上沒有遵守“一歲一分鐘”的原則,對5歲的心怡實行了6分鐘的隔離;在工具方面,不是用孩子可以聽見鈴聲的定時器,而是用自己的手表,使得媽媽成了決定孩子是否能離開的人,孩子會認(rèn)為隔離時間是主觀隨意的,沒有公正性。
最后要提醒家長的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暫時隔離法。對那種本來就很喜歡獨處、性格孤僻的孩子來說,最好不要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可能正是他們樂于接受的,不僅達(dá)不到懲罰目的,反而可能會強化孩子的孤獨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