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晴依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的畫家發(fā)下誓愿,一生要畫兩幅畫,一幅叫“美”,一幅叫“丑”。他開始尋找模特兒,結(jié)果,他遇到了一個美極了的少女,他以這位美少女做模特兒,完成了他的畫作“美”。
接著,他開始尋找“丑”, 但是踏破鐵鞋,度過無數(shù)寒暑,看盡人間滄桑,審視過不知多少面容體態(tài),竟找不到他心目中真正夠丑的模特兒。
畫家老了。有一天,他終于看到一個老婦,他顫抖得不能自已,這就是他尋找一生的丑婦!終于,他完成了他生命中必須完成的“丑”。
就在畫家的“丑”完成之時,他難以置信地發(fā)現(xiàn),這丑婦竟是當年讓他完成“美”的同一個人,唯一不同的是歲月。
我年輕時聽到這個故事,只直覺地認為它真是一個諷刺,純粹是個故事,目的是制造一個震撼效果,為的是告訴人們歲月無情。
這些年,自己也開始學(xué)著必須逐漸與歲月共舞,再想到這個故事,忽然覺得這個故事十分殘忍,而且非常淺薄。歲月真是只會讓人變丑的嗎?不,歲月幾乎是命運待人唯一的公平之處,人人無法逃過它的洗禮。它不會使人變丑,只是公平地在每個人身上刻畫下一定的痕跡。
當年華已去,地心引力必然讓人全身的皮肉下墜,眼神也失去年輕時的光亮神采,若再加上病痛纏身,人幾乎連行動自如都談不上??墒?,人經(jīng)歷一生歲月,必然要凝練一些遠遠超過這些表象的東西:智慧、圓融,以及看遍人間之后的泰然和無怨無悔。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比青春煥發(fā)的美麗深刻多了。
有位七十多歲的伯母,我初識她時,就覺得她真是讓人如沐春風。認識深了,知道她年輕時經(jīng)歷戰(zhàn)亂,深愛的丈夫又英年早逝,后來再嫁,雖經(jīng)種種努力,仍以離異收場。她帶著先后兩度婚姻的幾個孩子漂洋過海,在新大陸勇敢艱辛地養(yǎng)育子女成人。如今七十多歲了,又被關(guān)節(jié)炎所苦,有時疼得幾乎站不??;但是我任何時候見到她,她永遠都讓我覺得溫煦如春陽。
這位伯母燒得一手好菜。有一回一群朋友約好了要去她家一飽口福,但我兩個兒子生病,先生又不知為何事不高興,家里亂糟糟的實在走不開。隔天遇到她,她問我怎么沒去她家,我只苦笑搖頭說:“動彈不得?!彼S即緊緊摟了我一下,拍拍我的肩說:“我知道,我知道,真的很不容易,都會過去的。”當時,這位七十多歲、歷經(jīng)風霜的伯母在我眼前是如此美麗,世上還有什么事比全然了解更動人心?
于是,我覺得那“美與丑”的故事應(yīng)該被全面改寫。它應(yīng)該是年輕的畫家為了畫一幅“美”,找到一位美少女,但畫作完成之后,他怎么看都覺得少了點什么,于是他尋覓一生,為了尋覓他畫作里缺少的那一點什么。直到畫家也老了,有一天,他再與昔日的美少女重逢,她已白發(fā)蒼蒼,但他終于在她飽經(jīng)歲月的臉龐上找到他畫作里缺少的東西。那是歲月的深度,那才是真正的“美”不可缺少的生命,于是,垂老的畫家以暮年之筆及一生功力,完成了一幅真正的“永恒之美”。
至于“丑”,根本就不該出現(xiàn)在這故事里。一個真正的畫家以悲憫之心探看人間萬丈紅塵,什么是絕對的“丑”呢?
[寄自美國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