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凱雄 王國斌
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他的吃喝便成了父母的頭等大事,
他的大便自然也就成了進食情況的“晴雨表”。然而,有些孩子的大便沒有規(guī)則,經常出現便秘,且久治無效,最后經過醫(yī)生檢查,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并且需要手術治療。家長非常著急,不知胎里怎么會帶出這種病來。
結腸是人體消化道重要的組成部分,大便就在此形成。通過結腸不斷收縮、蠕動,將大便移至直腸并最終排出?;加邢忍煨跃藿Y腸的孩子因其某段結腸缺乏應有的神經節(jié)細胞,造成這段結腸無收縮、蠕動的功能,大便會在結腸內停滯不前,引起便秘甚至腸梗阻。正常新生兒出生后24至48小時內均會排出胎便,如出現胎便排泄延遲,應考慮有該病可能,多數患兒還合并貧血、營養(yǎng)不良、消瘦、脫水等情況。
先天性巨結腸一旦確診,應積極進行術前準備,爭取一期根治術。傳統(tǒng)的根治術是打開腹部,在腹腔內切除病變腸段,然后將結腸和肛管吻合。由于開腹手術需在腹壁作一15~20厘米的長切口,切斷腹部肌肉及皮下組織,而且在腹腔內操作容易損傷周圍臟器和神經,患兒術后易并發(fā)肺部、切口或盆腔感染,或者腹脹引起傷口裂開、出血,以及其他并發(fā)癥。所以該手術一般是在患兒1歲以后施行,有的甚至到3歲以后才行手術治療。在等待手術期間,家長需要給孩子灌腸來解決便秘之苦,其間的辛苦和擔心是不言而喻的。
現在可以告慰患兒的家長了:不用開腹就能切除巨結腸,這是腹腔鏡在兒外科手術領域的應用,是現代微創(chuàng)外科發(fā)展的又一里程碑。
腹腔鏡手術只需在患兒的腹部切開三、四個長0.5~1.0厘米的微小切口。所有手術操作均在具有放大效應的監(jiān)視器觀察下進行,手術視野清晰,切除徹底,可避免損傷鄰近臟器,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手術效果可達到開腹手術的滿意程度。此外,該手術可基本避免術后腹腔感染,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既解除患兒病痛,又節(jié)省手術費用。
由于小兒的骨盆發(fā)育在早期較淺,有利于腹腔鏡操作,損傷更小。因此,腹腔鏡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對患兒年齡沒有限制,年齡愈?。?~6個月),療效愈佳,多數患兒術后第二天即可正常排便,三四天后便能進食半流質,甚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