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波編譯
人類還需要性嗎
首先是一個好消息,在2025年以前,人們仍需要它,但是人們對性的依賴程度將大為降低。性生活因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而讓人無法放棄,但它的價值更偏向娛樂,而不是生殖方面。
相當一批人,尤其是一些富有、空虛及野心勃勃的人,將開始利用克隆技術及基因修復技術復制他們自身——而不是由于患不孕癥或缺少伴侶。
自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LouiseBrown)誕生以來,全世界已有成千上萬的人產生于實驗室的玻璃器皿中。自那頭名為“多莉”的克隆羊誕生以來,不少人相信克隆人會在2025年之前誕生。那樣一來,性器官與繁殖后代之間的聯系將被打破。人們只需從自己的身體上切下一小部分,就能生長成一個新的個體——就像柳樹那樣。
我能活到125歲嗎
人老了以后,總要喪失許多原先擁有的功能,難道我們真的必須如此悲哀地變老嗎?我們必須以喪失許多生活樂趣為代價去換取生命的延長嗎?過去的人們主要考慮的是,我能活到老嗎?讓我再活長一點吧!而如今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下個世紀,生物學的發(fā)現將確保我們活到很大的歲數,而且還能讓我們展開如此“瘋狂”的想象:我們可能根本不會變老。
美國加州技術學院的本澤(Benzer)和他的學生首次發(fā)現了“時鐘基因”,該基因控制著每一個活細胞的生命時鐘進程。最近他發(fā)現了一種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果蠅的壽命比其他果蠅長1/3,而這種差異僅僅是由一條單獨的基因造成,本澤稱它為“瑪士撒拉”(Methuselah,《圣經·創(chuàng)世記》中人物,據傳享年965歲)。既然果蠅的壽命能通過一條基因來延長,那我們也可以大膽地預言:下個世紀,科學家們將找到調整人類生命時鐘的方法。
何時攻克癌癥
19世紀最可怕的疾病是肺結核,20世紀則是癌癥,它給人們造成的恐懼遠遠超過了糖尿病或高血壓。
“治愈”癌癥的辦法不會很快出現,幾乎可以肯定不會在今后10年內出現。事實上,恐怕沒有任何一種辦法或藥物能夠使每個癌癥患者都能恢復健康。部分原因是由于每種癌癥,從腦癌、乳癌到腸癌都是不一樣的。
今后10年以內,醫(yī)生們將能通過先進的儀器對許多早期癌癥進行診斷。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能夠在初期抑制一些細胞繼續(xù)發(fā)展成癌細胞。除此之外,沒有人能夠作出準確的預言。但是我們有理由希望,在今后的25年內,將會出現能減輕大多數癌癥癥狀的新藥,甚至能治愈某些癌癥。
在21世紀,我們可能無法治愈所有的癌癥,但我們可以學會如何與它們“和平共處”。
“超人”還能站起來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旦脊椎受傷就意味著終生癱瘓,而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癱瘓病人將重新站立起來。
克里斯托弗·利弗(Christopher Reeve)以扮演“超人”著稱。在1995年的一次騎馬意外中傷了頸椎,造成頸部以下失去知覺,且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呼吸。然而利弗并不打算總是這樣,他希望在2002年9月25日他50歲生日那天能站起來,并拿起酒杯與那些幫助他度過過去幾年的人們一起慶祝。
多少世紀以來,醫(yī)生們都認為脊椎受傷是無法治愈的。因為位于傷口組織的阻礙再生蛋白質妨礙了其他蛋白質的生長,從而造成傷口無法被治愈??蒲腥藛T經過多年研究正在取得突破,大多數人樂觀地認為:目前主要的問題不是如何治療而是怎樣最有效地實現的問題。相關的人體試驗已經在進行之中。
誰會殺害人類
在21世紀,將會有可怕的新型傳染性疾病出現,而人類對艾滋病的戰(zhàn)爭才剛剛打響。當然,今后可能會出現價格便宜甚至免費的艾滋病疫苗。
如今,新的病毒越來越對人類“情有獨鐘”,一些非常厲害的病毒不斷出現,連抗生素也對它們無能為力。僅1994年就有至少30種新病毒被發(fā)現。病毒之所以會越來越鐘情于人類,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對它們來說,我們就像一頓越變越大的免費午餐。1995年,世界人口已近60億,而這個數字正在朝100億進軍。根據自然界的種群控制原理,當種群的數量迅速增長,直至到過度密集的程度時,就會產生病毒性疾病,從而使種群數量減少。這個原理適用于嚙齒類動物、昆蟲甚至植物,我們沒有理由覺得人類會被這個自然法則排除在外。
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估計,造成死亡與殘疾的十大因素如下:1990年:1.呼吸道感染2.痢疾3.分娩并發(fā)癥4.嚴重抑郁癥5.心臟病6.中風7.肺結核8.麻疹9.交通事故10.先天性缺陷;2020年:1.心臟病2.嚴重抑郁癥3.交通事故4.中風5.慢性肺病6.呼吸道感染7.肺結核8.戰(zhàn)傷9.痢疾10.艾滋?。梭w免疫缺損。
我們還吃肉嗎
長期以來,肉不但作為人們的食物,也作為一種對勝利者的犒賞。但在新的世紀中,人們的想法將會改變,就像人們已經意識到香煙使整個經濟及社會付出的代價一樣。人們逐漸認識到,隨著人口的增長,必須生產大量的豬、牛、羊、禽、魚等動物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而這些動物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包括淡水和土地。它們還產生大量的糞便污染,增加人類心臟病等疾病的發(fā)病率,并破壞大量森林——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地方。
舉個簡單的例子:要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7公斤飼料,而這些飼料需要700公斤的水才能長成。也就是說,少吃一個漢堡包所節(jié)省下來的水足夠你沖上40次淋浴(低水量噴嘴)。在美國,農作物產量的70%用于供養(yǎng)牲畜。如今,世界上每年都有數百萬口水井在干涸。中國、北非、美國都已出現淡水緊缺的情況,地下水的使用速度遠大于降水量。
反對這種說法的人很可能會說,直接食用谷物無法為我們提供肉類所具有的那種蛋白質。沒錯,但營養(yǎng)學家們將會證明,大多數富有國家的人們完全沒有必要攝入這么大量的肉類食物,而且許多蔬菜都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
我們并不是在預言人類將不再吃肉,而是說,在下個世紀,人類可能將結束那種無節(jié)制地生產大量肉類,從而使人類及環(huán)境深受其害的時代。
我們能讓垃圾消失嗎
美國1997年全年產生固態(tài)垃圾1950億公斤,液態(tài)和氣態(tài)垃圾超過11億公斤。更糟的是,地球上大多數人口傾倒垃圾的行動才剛剛開始,他們正在沿著美國及其他發(fā)達國家的足跡越陷越深。
有人大膽地預言,通過神奇的回收技術及現代煉金術,未來世界將不再有垃圾。
生物科技正在給予我們處理垃圾的新手段。人們已經發(fā)現:一些微生物可以將被污染的土壤或污泥中的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的副產品。此外,人們還在開發(fā)更容易被重復利用的材料。比如,一種新型的“泡沫玻璃”很可能會取代當今建筑上所廣泛采用的水泥。這種玻璃異常堅固而且質量很輕,它是由沙子制成的打破后又可回歸到沙子中去。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要想完全消除垃圾,還需要一種全新的生產工藝。納米技術在這方面可能要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從原子或分子水平上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產品。
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還可能會出現“垃圾中間人”,其原理就是:一個人的垃圾是另一個人的財寶。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認同這個觀點,也許真的會有一天,垃圾會從我們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