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良
打從兒子進入幼兒園,我家的“新聞:就接連不斷。先是兒子獲得全國繞口令比賽第一名,故事接力賽第二名,全市幼兒講故事三等獎;去年進入小學后,又先后獲得全校普通話比賽優(yōu)秀獎和全市小學生即興演講第二名……”
面對這一串榮譽,同事、鄰居羨慕得不得了,紛紛打聽使了什么教子絕招。其實,我們并沒有什么絕招,我們只不過是得益于故事——這個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兒子一出生,我就與妻子達成了教子共識——用故事這把“金鑰匙”,去開啟他智慧的大門。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3~7歲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我們是舍得花精力和時間去培養(yǎng)孩子的。
兒子3歲時對世界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已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詞語,并能運用它們表達簡單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教他讀(唱)《大雪天》、《寶葫蘆》等兒歌,念《掛銅鈴》、《蕩秋千》等繞口令,也背些《鵝》、《畫》、《柳》等童味較濃的古詩,這樣既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普通話,又能給他積累一些高雅的詞匯,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礎。
大約是4歲以后,我們就開始給兒子講故事。開初的故事當然是很簡短的,一個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驚險的奇遇,一場短暫的矛盾……都可能成為兒子一頓精彩的精神快餐。漸漸地,兒子對故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聽了《農(nóng)夫和蛇》之后,咬牙切齒地說,蛇真是個大壞蛋,它怎能咬死救它的農(nóng)夫呢!聽了《實火柴的小女孩》,又為那個小女孩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很快,兒子成了故事迷了,每天不聽一兩個故事,決不上床睡覺。
我們趁熱打鐵,在故事里作起“文章”來。先是故事講完了,向他提些小問題,如講完《孫悟空大鬧天宮》后,我就問他:孫悟空是好人還是壞人?他為什么要大鬧天宮?孫悟空大鬧天宮結(jié)果怎樣……兒子聽得津津有味,回答起問題來也就有鼻子有眼了。有些問題稍難,我們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陜就能轉(zhuǎn)過彎來。
有時,我們在故事中又有意無意地加人一些數(shù)字,讓他加強對數(shù)的概念的認識和練習簡單的數(shù)字運算。例如聽完《黃鼠狼》的故事,我覺得兒子還不會利用數(shù)字去說明問題,就啟發(fā)他黃鼠狼第一次吃雞,只能吃1只,第一次不吃,第二次就能吃到6只雞,6比1多5,所以狡猾的黃鼠狼就寧可第一次不吃了。
待兒子對數(shù)字的簡單運算比較熟練之后,我們就在故事中融進較為復雜的乘除運算。
我們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養(yǎng)兒子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上。從小鍛煉他適應社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兒子5歲以后,我們在給他講故事時,又增加了他“聽”的難度。
先是將一個精彩的故事講掉一大半,剩下結(jié)尾部分不講,讓他自己去想象出故事的結(jié)局,我們叫這為“找尾巴”。起初,兒子聽慣了現(xiàn)成的,找不到,后來幾經(jīng)鍛煉,他不但能找出一條較好的“尾巴”,有時還能找出兩條或多條。有時找出了“癮”,在我們的故事剛剛講到高潮時,他就要求暫停,找好幾條“尾巴”,問我們哪條最好?很多時候的故事結(jié)局真的讓他“不幸言中”。
伴隨“找尾巴”之后是鍛煉他編故事的能力。一個故事講了個開頭,就問他后面會怎樣發(fā)展:講到發(fā)展之后,又問他接下去高潮應該怎樣。這很像故事接龍。有時先講個開頭,后講個結(jié)尾,留下中間讓他用故事去“填空”。這樣既鍛煉了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他的思維想象能力,從兒童教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創(chuàng)新,確能起到一石雙鳥之效。
接下來我們又搜集了大量的訓練兒童說話的圖片,先是單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幾句話說明圖片內(nèi)容,然后是雙幅的、三幅的、四幅的。甚至更多。要求他串聯(lián)起來說一段完整的話或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培養(yǎng)他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駕馭語言的能力。這時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實聽眾”。隨著訓練的加深,兒子的綜合能力逐漸扎實起來。我們曾拿小學高年級的看圖說話讓剛?cè)胄W的兒子去說,竟也說得頭頭是道。
大量的兒童故事雖然給兒子的童年涂上了瑰麗的色彩,但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才是最重要的。起初,我們給兒子講故事,完全是讓他沉浸在誘人的故事情節(jié)中;后來,我們又將各種知識(如數(shù)字、天文、地理、歷史等)寓于故事之中,讓他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最后,我們就順理成章地提出: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對于這個較難的問題,我們同樣采取循循善誘的辦法,一點一點地啟發(fā)他,讓他逐漸學會理解、概括。記得講了《小貓釣魚》之后,我問兒子有什么感受,兒子只說釣魚很好玩。我就啟發(fā)他:為什么小貓東釣釣、西釣釣,一條魚也沒釣著,而貓媽媽一鉤下去,耐心等著,結(jié)果就釣到一條大魚了呢?兒子立即答:小貓不專心!我說對呀,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成功。兒子明白了。后來講到《小馬過河》,他就說:做什么事都要自己動腦筋,光聽別人的指點是辦不成事的;講到《孔融讓梨》,他又說:一個好孩子應該養(yǎng)成先人后己的美德…
幾年來,我們給兒子講的故事已有近千個了,兒子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yǎng),他的語文綜合能力也與日俱增。
(編輯楊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