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靈
他們是一對以征婚方式相識、結合的夫妻。12年前,他在《現(xiàn)代家庭》雜志上刊登了一則言簡意賅的征婚啟事,她是450名應征者中的一個。他在南方,她在北方,他們的結合或許是一種冥冥中的偶然,如今,他們的孩子快十歲了,生活如溪水一般平靜而溫潤。
征婚,在今天似已有泛濫之勢,形式亦層出不窮;在很多人的意識中,征婚是求偶方式中更為直接更為便捷的一種,同時,它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個人的隱私,哪怕是本文的主人公,作為征婚成功的范例,女方的家庭迄今不知自己的女兒是一名應征者,而男方也要求勿暴露他的真實姓名。
不過以上所說的并不是本文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在這個有趣的標題之下將要向讀者展示的是一位經(jīng)濟學教授頗能予人啟迪的征婚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有意征婚的單身者切不可錯過——
39歲上,張大鵬才有了平生第一次婚姻。這位在井崗山腳下度過了青春年華的上海知青,早已愛上了那塊質樸而悠久的土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身為“臭老九”的張大鵬想愛而不敢愛。那個她,同是上海知青,白皙清秀,溫和而寧靜,她如風的身影是張大鵬眼中的風景。然而,張大鵬躊躇著不敢上前,他是不忍因自己而影響她“上調”的前途,是出于疼惜,更是出于發(fā)自內心的愛。于是,故事沒有開始,亦沒有結局,她留給張大鵬的只是擦肩而過的背影。倏忽間,時光在指縫間流走,待張大鵬調至省會的某研究所從事經(jīng)濟研究工作時,已是年近40的超大齡未婚青年了。
第一次婚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個中原因還是讓我們省略掉吧。1985年,44歲的張大鵬再次成為一介單身,第一次婚姻失敗的陰影不但罩及他之后的生活,更不可思議地波及他的事業(yè)。他迫切地需要一位真正情投意合的伴侶扶他一把,攜手人生。有時候,男人比女人更脆弱,更需要心靈的回聲。然而,人海茫茫,她在何方?
80年代中期,征婚還算個新生事物。熱心人給張大鵬介紹了一打對象,都不滿意,張大鵬便想到了征婚。說起征婚的過程,張大鵬的一番話頗值得玩味:
我當時考慮,為了讓征婚達到最大程度的反饋率,首先得選擇有效的媒體。與報紙相比,雜志更具有保存性,閱讀周期更長,閱讀人次也更多,雜志廣告的效果無疑是優(yōu)于報紙的。確定了這一點后,最后在全國近千家雜志中我選擇了上海出版的暢銷雜志《現(xiàn)代家庭》,和其他同類刊物相比,《現(xiàn)代家庭》雅俗共賞、清麗脫俗,品位較高,這便決定了《現(xiàn)代家庭》讀者不俗的層次,而這一點,是與我的擇偶要求相契合的。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公開征婚(公開征婚是為信息不完全的人解決難題,使個人信息廣為傳播,擴大選擇面,從而提高成功機率)。
個人的征婚信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的明確的信息,如身高、年齡等;另一類是隱性的模糊的信息,如長相、性格等(這些模糊條件很難發(fā)揮優(yōu)勢,個人的衡量標準不同,對模糊信息的描述與實際往往大相徑庭)。那些在顯性信息中具有優(yōu)勢的人往往適合公開征婚,若你的顯性信息低于平均指標則不宜公開征婚(很難說一個身高1米60的男子在征婚中會輕易獲得成功)。
而精彩的征婚詞則是成功的一半了。我在擬征婚詞時絞盡腦汁,力求與眾不同。我遵循的是3條原則:
1具有優(yōu)勢的顯性指標,寫夠寫準確,不足之處也絕不隱瞞,以免以后產生遺留問題。
2用明確的措辭表達隱性指標,不明確的寧愿不寫。
3不寫對對方的要求,尤其是對顯性指標的要求。在婚姻中,顯性指標是最不重要的(寫的人是“傻瓜”,很多人要求女方身高在1.60米以上,假如對方的身高是1.59米,一個有自尊的女人便不會來應征,而你便可能錯失了一個好女人)。
張大鵬的征婚啟事短短百字,卻信息充足,排了半年多的隊,終于刊登在《現(xiàn)代家庭》1987年第3期上:
張大鵬,男,45歲,高1.78米,上海人,某科學院研究人員,事業(yè)心強,開朗幽默,健康。離異獨居(五歲女孩屬對方),杭州、寧波、南京的大學同意聘任。期求現(xiàn)住或愿調上述城市的女子為伴。來信寄江西省圖書館程梅收轉。
記者找來那期雜志翻尋,見張大鵬的征婚啟事登于第47頁的“征婚”欄中,編號311,位置并不顯眼,效果卻異乎尋常的好,足足半年以后,仍有應征者來信(此時,雜志便體現(xiàn)了它重復閱讀率高的優(yōu)勢了)。張大鵬細細一數(shù),足有450余封,其中年齡28-50歲不等。
從天南海北這么多應征者中挑選意中人,無異于大海撈針。一不留神,就看花了眼。畢竟是經(jīng)濟學教授,張大鵬不但思路清晰,更是頗有創(chuàng)意地用上了統(tǒng)計學原理。且聽他來傳授經(jīng)驗——
篩選應征人一定得有明確的標準,戀愛和婚姻有本質的不同。年齡的巨大差距不是愛情的障礙,卻有礙于正常的夫妻生活?;橐霰仨毷闺p方受益,對對方不利,也就是對自己不利。所以,凡比我小16歲以上的應征者,我都一概委婉回絕了。
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好女人。有一封信,我迄今想起依然感動。她比我大4歲,來自上海,她在信中說:“過去,我一直把精力放在幫助在安徽插隊的妹妹身上,上個月我終于把她調回上海,這才認真地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假如你嫌我年齡大,我可向你推薦我的妹妹……”我深受感動,當晚便提筆回信??墒俏覀冇休^大的文化差距,而我需要的是精神上溝通的伴侶,她是一位好女人,但我們未必能成為好夫妻。
擇偶絕不能因金錢、美貌等個別因素而迷惑,曾經(jīng)有個應征的女富婆顧自跑來找我,見我是個寒酸的書呆子,便提出要給我買摩托,幫我辦出國;也有一位漂亮的離異女子鐘情于我,但是我要的是溫馨和美的生活,金錢和美貌造就不了這些,所以必須綜合考慮。
在進行綜合評價的時候,我借用了統(tǒng)計學中的原理。我羅列了相貌、收入、就業(yè)、性格、文化教養(yǎng)、離異或未婚、有無小孩等等指標,將應征者逐個打分,將指標分數(shù)乘以權數(shù)(即該指標在你心目中的比重,以0~1,表示),逐個相加,最后得分最高的,便是勝出者。以上可用公式表示:
X=X1f1+X2f2+X3f3+……Xnfn(X為最后得分,X1-Xn為指標分數(shù),f代表權數(shù))
經(jīng)過一系列工作,張大鵬從應征者中篩選出12名候選者,打算逐個見面,而其中家住沈陽的應征者就有4個。張大鵬先南下昆明,后北上沈陽,他通知了那4位沈陽女子,巧的是,有3位都無法來接站,只有1位姑娘來了,這位姑娘后來成了今天的張夫人。
資料表明,征婚擇偶的成功率不出5成,張大鵬夫婦算是幸運者了。在今天趨之若鶩的征婚潮流中,不乏盲目者和盲從者,很多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經(jīng)濟學教授的征婚經(jīng)驗是否讓你有所獲益了呢?
張大鵬夫婦原是拒絕采訪的,因為他們想讓過去成為一段過去了的秘密,但記者說:你們的幸福秘訣該讓更多的人分享才是,要讓孤獨的人不再孤獨。張教授才欣然允命,不過,他再三叮囑:勿用真名。其實,用不用真名都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我們想讓還在踽踽獨行的人看到一點點希望的曙光。(題圖/方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