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澈
地處我國西南的獨龍江兩岸地勢險峻,山路崎嶇,森林茂密,交通極端不便,至今河谷里的一切生活用品仍靠人背馬馱這唯一的辦法來解決。而在河谷內,一切運輸則又以人背為主。因為很多艱險的路連牲口也無法行走。村寨里的干部到公社開會必須帶上糧食、鐵鍋、毯子之類的生活必需品,要步行好幾天甚至十幾天。逢到災荒、“饑餓月”,縣政府撥發(fā)救濟糧時,甚至也有不愿按計劃來領取的,因為來回路程要花上十幾天時間,能背回的糧食,有時還不夠路上吃的呢!不如靠采集打獵來維持生計。
獨龍河谷的交通困難之處,還因為有了這條江;有的村寨在江東,有的在江西。獨龍江的平均寬度大約40米左右。有句俗話說:“隔岸講話聽得見,見面握手要走3天!”走3天還算方便的,有些地方?jīng)]法架橋,走10天也難得握手言歡。
獨龍江兩岸逶迤起伏的擔打力卡山和高黎貢山緊夾獨龍河谷,河床自北向南傾斜,水流湍急,落差極大。淺水期每秒流速約3米,漲水期則可達5到6米,河底又多暗礁,難以通航,自古以來無法設置渡口。過河的唯一辦法就是架橋。
獨龍河谷的橋是多種多樣的。解放后,政府在江上架設了兩座人馬吊橋。雖然有些吊橋已把藤篾的繩索換成了鋼索,但人們仍習慣稱為藤篾橋。
離開巴坡不到兩公里處就有一座藤篾橋。橋總長有60多米,橋身是用三根細竹并排捆扎成的,不足一腳之寬!一段一段地直接到對岸。替代藤篾的鐵絲將這輕飄飄的竹橋懸吊在兩根凌空越過江面的鋼索上,好似一個大秋千,人一踏上去就搖晃不停。鐵絲的間隙大得嚇人,兩個人同時從一個間隙漏下江去也綽綽有余。為保險起見,我問清了江水的深度,把攝影包交給身邊的伙伴,懷著戰(zhàn)士般的勇氣,一咬牙就跨上了橋身。竹制的橋身又窄又滑,我兩手死死抓住身邊的鐵絲,竭力穩(wěn)住自己,保持平衡??墒菢虮旧韺嵲谔p,任何一點重力都會使它發(fā)生無規(guī)則的劇烈晃動,忽左忽右,時起時伏。越接近橋中心,橋身就晃動得越厲害。江水在腳下奔騰咆哮,更使人頭暈目眩。我默默地一再提醒自己要沉住氣,不要緊張,盡量朝前看,但卻老是擔心腳下踩空,不時地低頭去看滔滔的江水。走到江心處,只覺得橋身越來越快地向上游方向傾斜,橋真的要“飛”起來了!耳邊只響著嘩嘩的水聲和呼呼的風聲,橋仿佛載著我橫起身子向上游快速飛去。我心里明白,這只不過是一種相對運動給人神經(jīng)上產生的一種錯覺。正像我們坐在飛馳的汽車里,看到路邊的樹木不斷向后倒退一樣。但是我盡管心里明白,腳和身子卻不由自主地想挪動地方站直一點,去迎合心理上的錯覺。我拼命克服著錯覺而產生的沖動,努力想鎮(zhèn)靜下來。我索性停下站穩(wěn)在橋上,牢牢抓住銹跡斑斑的吊索,欣賞起兩岸的景色和上、下游的風光來,任腳下的藤篾橋自由自在地搖晃“飛翔”,任江水奔騰歡躍。
當我走過藤篾橋,又拍攝了過橋的伙伴們時,心中充滿了自豪。然而,那些獨龍族人,背著裝滿東西的沉重背簍,能在藤篾橋上如履平地,疾走如飛,甚至在漆黑的深夜,也敢往來于橋上,一點也不在乎奔騰的江水,一點不在乎飛騰的小橋,實在讓我嘆為觀止。
獨龍河谷還有一種過江的工具,就是溜索。溜索分為陡溜和平溜。平溜其實不能溜,大都為3根竹篾擰成的竹溜索。過江的人要用手腳攀住它,一點點地爬過去;也有加上木槽溜梆,用繩索懸吊腰中,但還是要靠手足并用,才能攀爬過江。陡溜常為鋼絲繩,往往在東、西兩岸的同一處安放來回兩根,選用兩岸有高低懸差的山崖,以巨石系住溜索,再架上特制的滑板或滑輪,就可以“輕松”地“飛”過江去,當?shù)厝怂退鼈€雅稱:“土飛機”。
在獨龍江上不論是過平溜還是陡溜,都是十分危險的,過平溜只要稍一松勁就會掉到江中,被洶涌的江水吞沒。陡溜則更難以掌握,從高處搭上溜索,只要腳一離地,人就會向對岸低處飛去,速度越來越快,控制不好,就會撞上對岸的巖石,輕則傷筋破皮,重則粉身碎骨。過平溜我還可以靠著自己當過十多年運動員的體魄;過陡溜,我卻只能做“陪客”,“駕駛員”要請當?shù)厝舜鷦?,也就是請一位有?jīng)驗的人帶溜,二人同懸于一個掛板滑輪之下,由帶溜人來控制“飛行”速度。即使這樣,人順著溜索呼嘯而過時,也足以使膽小者嚇出一身冷汗的。帶溜的人都十分小心,往往在到達終點前10來米就開始扭動滑輪,用增加摩擦的辦法來減慢速度。有時為了保險起見,常在終點以前就來了個“緊急剎車”,然后,再用手稍稍攀扶幾下,就穩(wěn)妥安全地在彼岸“著陸”。
(何慧摘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