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芒
先講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很流行,但仍有必要在這里講一遍。說有一戶人家,夫婦倆生有三個女兒,總盼著再生個男孩兒,盼呀盼呀總算生下來一個,可男孩兒長到兩歲半仍不會講話,爸媽很著急,急呀急呀,男孩兒3歲半會講話了,開口就叫“大姐”,結果沒兩天,大女兒死了,男孩兒學會的第二句話是“二姐”,又過兩天,二姐也死了,男孩兒又喊爸爸了,這一下爸媽兩人極緊張,說這孩子喊誰誰就死,這可怎么辦呀?誰料,孩子學會喊爸爸后,爸爸挺健康,隔壁老張死了。我在這里講這個笑話,是為了給以下的敘述交代個背景。
大學畢業(yè)后,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出版社自然有很濃重的讀書氣氛,我所在的編輯室里尤以女博士小奕最愛看書,然而小奕看書卻帶來幾分恐怖效果。
幾年前,小奕對英詩著了迷,看了譯作看原作,然后看王佐良先生的《英國文學史》、《英詩的境界》和《中樓集》。她看完這些書后,王佐良先生病逝的消息就傳到了出版社,小奕博士煞是嘆息。
過了些時日,小奕又對法國文學著了迷,特別是杜拉的小說,小奕尤為欽佩,開口閉口總要談《情人》、《藍眼睛黑頭發(fā)》是最最出色的小說,誰料,小奕剛能把找到的杜拉的小說讀完,譯者王道乾先生就去世了。
閑話少說,小奕對哪位作家或翻譯家的作品感興趣,哪位作家或翻譯家就會去世——這也許是巧合,或許是大師們紛紛到了該謝幕的時候——去年12月,小奕正在讀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
我們同事都說,幸虧小奕并不喜歡看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小奕多年來唯一讀過的一部當代中國小說就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同事們發(fā)覺小奕讀書的恐怖效果后,就給她講述了“隔壁老張死了”的故事,并勸她將自己的特異功能用在文學評論之上,前兩年,《馬橋詞典》這部小說很紅火,圍繞它的官司也特別熱鬧。我們就勸她讀一讀《馬橋詞典》,如果小奕讀了《馬橋詞典》,看看韓少功會不會死,如果小奕讀了《馬橋詞典》,而韓少功去世,則證明《馬橋詞典》絕不是韓少功抄襲的,而是真正的創(chuàng)作。
然而小奕絕對不容忍自己的特異功能用在這樣的邪門歪道上,因為曾經(jīng)有一位很“老八板兒”的評論家知悉小奕的特異功能后特地送給她一套《王朔文集》。這位評論家極其痛恨王朔。
我們并不愿讓小奕去讀《王朔文集》,小奕也沒有讀過。然而,有人害怕,萬一哪天小奕一不留神看了馮小剛的電影,結果把王朔害了,那豈不糟糕。 (徐愛明摘自《南湖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