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格格不入”了
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播放以來,在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可謂紅極一時。作為娛樂片或者說搞笑片,雖說該劇編導演都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畢竟是成功的,其產(chǎn)生的轟動效應,獲得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無庸質(zhì)疑的。
某些制作單位可能從中受到啟發(fā),看到有利可圖,便一哄而上,盲目效仿,瞎湊熱鬧。曾幾何時,當你打開電視機,已是“辮子戲”成災,十幾個臺卻沒了選擇。我不是在否定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也不是在否定宮廷戲,象《雍正王朝》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其知識性、思想性是很明顯的,贓官劣紳丑態(tài)百出也不失其趣味性。只是繼《還珠格格》后,不知哪里又接二連三冒出了“紅豐”格格、“懷玉”格格,一時間仿佛“格格”開會,要獨領(lǐng)熒屏風騷?!熬帉А眰?nèi)徊活櫸乃囎髌窇械慕逃蛫蕵芬饬x,一味迎合觀眾庸俗和獵奇心理,片面追求所謂的經(jīng)濟效益,大搞商業(yè)炒作,其所謂“作品”,也許不會造成大眾文化品位的迷失或混亂,但那些包圍在媚眼與秋波之間的人物肖像,那些囿縮在亭臺一角的故事情節(jié),還有那些虛假的戀情、虛假的打斗能給觀眾帶來幾多的文化收獲和精神愉悅呢?更為嚴重的是,對青少年尚不成熟的認知意識又會帶來多大的誤導呢?
文藝界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是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wù)”方向的。文藝作品要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必須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群眾。退一步講,既便是商業(yè)運作也是講究市場需要的,那么作為影視作品,觀眾的需要也就是市場需要的。我要正告那些閉門造車式的、倒了觀眾胃口還不罷休的胡編亂導們,正集完了,就不要再拍續(xù)集了。
時代不需要太多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帝王將相的野史傳奇,不需要太多公主格格、太監(jiān)宮娥們的宮廷秘聞。藝術(shù)來自人民,服務(wù)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主角,文藝舞臺理應永遠屬于人民群眾!
讓那些所有與時代節(jié)拍格格不入的亡魂幽靈安息吧!
(陳忠榮卜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