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飛
在各種社會關系中,同學這種關系也許是很富于溫馨感和親切感的。想一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之時,大家就讀一堂,是多么難得的際遇,又留下多少美好的記憶!
記得我小學六年級時,有些小伙伴鬧不團結,班主任高老師批評他們:“你們同學一場,不懂得珍惜。再過多少年,你們想聚到一起,也困難了!當時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任憑老師苦口婆心,有的同學還是不解其意??墒?,若干年過去了,當同學們再聚首時,不約而同地回味起當年老師的話,這也是實踐出真知了。
如果要問,同學關系為什么這樣珍貴?也許,有多種內涵:同學是緣分,同學是青春,同學是親情,同學是歷史,同學是一種永遠忘不掉、剪不斷、說不完的聯(lián)系,人生能有一批重情義、有品位的同學,不但是一種幸運,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一位大學同學,過了不惑之年,仍在攻讀博士學位,遠道來到京城,我禁不住要約他一聚,他那充滿愛國情結的論文,給我多么巨大的觸動。
一位中學同學,下鄉(xiāng)歷盡艱辛,又逢企業(yè)下崗,被聘新職位到北京,我忘不了請他來家,他的充滿滄桑之感的話題,讓我許久不能平靜。
一位小學同學,供職工廠,負荷沉重,假日來京散心,我們同桌共酌,情鐘蒼生,漫話底層,使我加深對國情和社會的理解。
……
真是說不完的同學事,寫不盡的同窗情,每個同學都是一本大書,都有一段滄桑。我多么想拿出專門的時間,遍訪我的同學,抒寫我的同學,讓世人了解我的同學,尤其讓年輕的一代知道這個世界確有那么一批以利他的價值觀生存著的人們!
這些年,盡管“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但不論經歷多少變故,我也不疏遠我的同學。因為,同學之間最富于理解,最容易溝通,最講究平等,最少庸俗氣。我喜歡同學之間的書生神交,我喜歡同學之間的開懷暢聊,我喜歡同學之間的慷慨相助,我喜歡同學之間的直呼其名。當社會上的某些人格被扭曲的時候,同學還是一塊難得的凈土。然而,如果這片凈土出現些許不協(xié)調,也將使我感到惶惑和痛苦。
那一回,終于讓我遇上了難堪的一幕:一位在學校里挺相知的同學,歷盡坎坷,久別重逢,卻清楚地稱呼我的職務。頓時,我似乎驚呆了,仿佛像《故鄉(xiāng)》里的“我”被成年閏土稱呼為老爺那樣讓人刺心!我捫心自問,是我擺了臭架子,或是我對同學有什么怠慢?細想下來,我還無愧。那么,是什么因素致使同學之間難脫世俗的氛圍呢?看來,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社會上的庸俗之氣無處不入,連同學這個純潔的領域也不能幸免!
由此,讓我悟出同學之間還有一種使命,一種歷盡滄桑、青春永駐、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使命。凈化社會風氣,同學也不是死角。還是從同學開始,莫泯當年的理想,繼續(xù)做韌性的努力,讓真善美堅持下去,代代相傳。
(摘自敦煌文藝出版社《文明履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