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青年服務一生
王YI鳴,香港行政局議員、房屋委員會主席、青年協(xié)會總干事。畢業(yè)于香港大學,獲社會科學學士,先后赴加、英、美深造,獲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碩士、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及政治科學學院(社會政策及計劃)理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文學碩士。從事青年培育及發(fā)展工作逾20年,榮獲獎項包括“十大杰出青年”“未來世界領袖”等。
我是1975年從大學畢業(yè)的。畢業(yè)后就在這個機構(香港青年協(xié)會)工作,幫助青年解除他們的困惑煩惱,輔導他們發(fā)展各種技能,組織多種多樣的康樂活動。22年里,中間幾度出國學習,但沒有換過工作。我也不打算再找其他工作了。做青年工作帶給我許多開心的時刻,我喜歡他們身上的沖勁,與他們在一起,我總覺得那么樂觀。我為什么會選這一行?可能與從小做過義工有關。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做社會工作,對于比較貧困的人,我希望能幫助他們。其實我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蠻好的,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就有這樣的心愿,愛上了這個工作。(笑)
信教?對,我也信教。不過我就是喜歡接觸人群,研究人群。所以我上大學學的就是社會學系。后來我念的書也都與這工作有關,在加拿大選修的是社區(qū)研究,在英國選修的是社會政策及計劃。在我回國后,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制訂政策。在我的努力下,爭取了不少有利于青年的法規(guī)的頒布。比如,港英政府是不重視青年發(fā)展工作的,但是將來香港回歸以后,青年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青年要自己當家作主了。所以在1988年,在我的力促下,“香港事務委員會”成立,我任第一屆主席?,F任主席是李嘉誠。原來港英政府規(guī)定,青年到了21歲才夠法定年齡,才有選舉權,也是在我的努力下,1991年,這個年齡降到了與許多國家一致、也與祖國內地一致的18歲。
現在我一半的時間是做青年協(xié)會的工作,另一半時間要做“房屋委員會”的工作。我是從1993年開始當“房屋委員會”主席的,這個委員會負責的是整個香港“公營房屋”的經營,也就是那些產權屬于政府、低價租給低收入者的房屋。現在香港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這種“公營房屋”里,政府每年撥給房屋委員會的基建及經營經費有600億港幣。也就是說,我身上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
在香港,房屋就是政治。會有各種政治集團在房屋問題上向我們施加壓力,以此作為為自己在選民中拉選票的籌碼。他們會提出各種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使我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而我,每天常常要做出許多判斷、做出許多決定。我要了解不滿的地方在哪里,要和他們對話,要知道他們代表的是哪些群體和集團,他們的利益何在,最后,在各方的利益中作平衡。所以說,這就是搞政治。比如,我們馬上要推出的一個政策,就是那些在公營房屋中住了很多年,已經具備了購房經濟條件的人,甚至在自己購了房以后也不退出公營房屋。我就要調查,凡是超過了一定標準的,從4月1日起,都要按市場價來調高租金。推行這項政策當然阻力很大,但是我相信我們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公營房屋一定要給最需要的人。只要是正確的,就不要害怕,我不怕那些鬧事的人,要是怕就不要做這個工作!
我不是女強人。我只是想這個工作很有意義,它會使社會更公平,更安定。做這個工作全要憑良心,因為它很辛苦,比起經商,掙的錢也少,沒有什么私利。我的姐姐就是經商的。我的每個星期天都關在家里看公文,看一整天。我只能盡可能地抽時間陪我的兩個孩子,晚上的應酬能不去就不去……
有沒有人賄賂我?他們不敢!我如果發(fā)現我的手下有貪污行為,懲罰也是非常嚴厲的。倒是有很多貧困戶和老人想見我,他們打聽我要去的地方,在門口等著我,他們覺得見了我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其實怎么可能呢?我一個人怎么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