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有關部門紛紛組織送戲下鄉(xiāng)、送書下鄉(xiāng)、送片下鄉(xiāng)……“文化”被送到田間地頭,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有一些地方的農民走幾十里山路,為的就是看一眼城里來的歌星、影星們,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觀者如潮”的動人場面。這些“送文化下鄉(xiāng)”的舉措的確滿足了一些農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在欣喜之余,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文化下鄉(xiāng)還僅僅停留在“名人效應”“轟動效應”的低級階段。報紙登頭版,電視播實況,雷聲大,雨點也不小,可陣雨過后,便再沒了聲息。甚至還有很多人沒有看到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為藝術家下過鄉(xiāng)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面廣量大。要想解決農村由于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文化落后現(xiàn)實,決非易事。一些地方治安秩序混亂、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勢力抬頭,科學文化知識貧乏……如果僅僅指望送文化下鄉(xiāng)這樣一項“短平快”的活動,就把農村文化建設的所有問題都來個“畢其功于一戲”“于一書”……還是過于樂觀了!
送文化下鄉(xiāng),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農村文明水平,逐步改善農村社會風氣,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但這僅僅是一項治標的工作。僅靠“打完就跑”的游擊戰(zhàn)術,還不能真正解決農村的問題。真正要做的是建立“根據(jù)地”,“送”當然要堅持下去,但“輸血”終不是長久之計,根本任務還是要幫助農民兄弟完善農村文化建設的“造血”功能,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基礎做起,扎扎實實地工作,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凈化社會風氣,使農民本身也參與到文化建設的工作中來,以“立”為本,重在建設,這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
共青團江蘇江都市委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