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升
九月,是涼爽的季節(jié)。此刻,沖出高考重圍的大學新生一定正在潔凈的校園里深深地舒著氣,而名落孫山的失意青年也許仍久久地籠罩在對前程的失望之中……
如果說人生真是一場賭博,那么一次性高考便是人生的最大賭場
按說,風華年少的孫燕征是幸運的,因為他生長在首都北京,而且上的是條件不錯的北京師大二附中,學習成績在高三年級名列前茅。
然而,孫燕征卻又極不幸運。1995年7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他剛剛來到實驗中學的考場就突發(fā)眩暈、心律加快、血壓驟降。他被送進了實驗中學醫(yī)務室,值班大夫對他進行了緊急處置,但情況未見好轉。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實驗中學副校長張錦齋立即與西城區(qū)高招辦聯(lián)系,得到的答復是:應盡快處理,如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前入場,將失去考試資格。學校立即與二龍路醫(yī)院取得了聯(lián)系,該院大夫立即趕到學校。
經(jīng)過緊急處置,小孫血壓基本正常。他與父親向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堅決要求參加考試。小孫被父親抱進了考場。學校臨時決定將孫燕征的考桌放在門口。孫燕征咬緊牙關開始答題,梁江華大夫搬了把椅子坐在了教室門口,一直注視著孫燕征……
就在孫燕征眩暈之前,北京的不少考點已為考生作了充分準備:藥品、氧氣袋、擔架和綠豆湯。針對近日氣溫較高的情況,不少學校還臨時卸掉了教室的所有窗戶以保持通風,必要時還將在樓道灑水,用電風扇為教室送風。
緊張,實在是太緊張了!看看考場外那數(shù)不清的焦躁不安的考生家長,你不難想像,這種緊張實在不亞于出征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
一位考生說:“怎能不緊張!上了12年學,不就為了這幾天嗎?”
一位比考生顯得更緊張的家長說:“我今天送孩子來考試,不為別的,只是為送別她12年來的中小學生涯,12年了,我已送了12年!”話未說完,這位父親已是淚水漣漣……
在同一個國度的湖南,高考來臨之際,一場更大的擔心正日益折磨著考生、家長和教師的心靈:6月中旬以來,湖南全省連降暴雨和大暴雨,80個縣市發(fā)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近6000所學校受災,全毀學校173所,死亡師生近50人,有近20個高考考點被水淹沒,湘西、張家界、常德、益陽等4個地市的試卷不能按時起運,隨時都將危及近50個考點全國性統(tǒng)考的按時進行。省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把抗災保高考納入當?shù)乜购榫葹牡目傮w部署,最終動用軍用飛機和快艇運送試卷,總算將人們高懸的心放了下來……
即便如此,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每逢高考來臨,全國各地因身體原因或意外事故耽誤或錯過高考,造成成績損失乃至前途挫折的考生仍屢見不鮮。今年高考第一天,上午9時15分,北京四中考點720名考生中,便有一位考生遲遲不見身影,而按規(guī)定,超過此時間的考生是不能進入考場的。顯而易見,這位不知何故遲到的考生,青春之旅無疑已橫出第一道本不應出現(xiàn)的溝壑……
既然高考的獨木橋每年只能通行一次,那么,為上大學,千軍萬馬勢必爭先恐后互相擁擠你踐我踏……
關于每年3天的全國范圍一次性高考統(tǒng)考,迄今為止所暴露出來的弊端已顯而易見。在短短幾天的采訪中,有關人士對此議論紛紛,并都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
考、考、考,學校的一切
都圍繞高考的指揮棒
轉,一切都亂了套,我們
普通中學還怎么生存?
李德潤(北京安貞里中學校長):
現(xiàn)行高考制度必須改革,不能以一次性考試定終身!因為一次性考試只能考知識,而德育等方面不能體現(xiàn)。為了那“一次性”定終身,教師、學生的負擔都加重了,大家都身不由己地去片面追求升學率。
高考究竟該怎么考?值得探討。但學校分重點和非重點,分的結果是讓普通中學越來越難以辦下去。普通中學的生源本來就差,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學生幾乎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學習沒有自信心和積極性。但不管如何,學校還不能垮,教師還必須咬緊牙關帶領學生參與高考競爭,但這卻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不公平競爭,因為大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現(xiàn)在全社會都在叫嚷減輕學生負擔,可不解開“應試教育”這個死結,學生的負擔怎么能減輕下來?比如:一方面學校必須按國家教委的教學大綱教學,另一方面又得應付高考,你不增加課時能行嗎?實行雙休日之后,這方面的矛盾就顯得更為突出。而增加課時,教師的補課費從何而來?上面不能出,學校又不能亂收費,只能靠校長跑,靠蓋房出租等多種經(jīng)營(即便如此也難以讓教師的收入隨時跟上物價的漲幅),反正是累得我這當校長的苦不堪言??芍攸c中學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招高價生,盡管上面說今年不許收高價生,但實際上更甚。據(jù)我所知,一些重點中學的高價生收費每人都得四五萬元!這樣下去,勢必造成惡性循環(huán):重點中學越來越好,普通中學越來越糟。上面要質(zhì)量,教師要發(fā)錢,學校生源又差,叫我這當校長的該怎么辦?我干了幾十年,反正是越干越?jīng)]勁了!
一張考卷看似公平,實則
沒有針對性,分不出學生
的不同層次,而且考卷中
的同一考題的打分同樣隱
藏著另一種不公平……
趙康(北京四中教師):
學校教育,說到底,素質(zhì)教育特別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
學生有一點應試能力還是應該的,但應試教育實際上極易使學生對基礎知識死記硬背,不能融會貫通。比方,學生拿到一道題時,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調(diào)動記憶,想著這道題是否做過,而非調(diào)動早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思維去尋找解題的多種途徑。
高考時,一張考卷要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很困難,也難以讓不同學校的不同專業(yè)招生時有針對性、各得其所地招收到自己理想的學生。
王大績(北京十中語文教師):
一張考卷面前,看似人人公平,實則隱藏著不公。
以作文為例,我參加了多年判卷,理論上判作文卷時要求精確,可實際上辦不到!今年我們共有36人負責判26000多篇作文,而且必須在四五天之內(nèi)判完,平均每分鐘得判一篇包括四項單項分數(shù)、計算、登記、簽名,根本不可能精確。況且不同的人判卷時掌握的標準也不可能統(tǒng)一,復查時我發(fā)現(xiàn)同一水平的作文判分相差最大達15分!但因為要趕時間,不致影響錄取,判完卷一般都來不及搞平衡。1993年我也參加高考判卷,那時還是按自然班編考號的,不像現(xiàn)在這樣打亂了再編號,分析試卷時我發(fā)現(xiàn)分數(shù)的差距非常大,其中有一個班女生的作文大都在50分以上,同一個班男生作文卻沒一人達到50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差距有那么邪乎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按考號被截斷在兩個考場,而不同的老師判卷的標準掌握得不一樣!可誰都知道,一分之差都決定著每一位考生的命運去向??!
在我看來,作文應該作為資格考試,作文不及格不能參加高考,都高中畢業(yè)了,作文都不過關怎么能算畢業(yè)?作文過關了,高考時可以只考基礎知識,這樣打起分來也比較準確公平。
一張試卷、一次性考試難以考出考生的真正才能,可高校招生該如何科學地選拔出有才能的學生呢?
張勤梅(考生家長):
我兒子趙宇上初中時就獲全國攝影獎,無線電發(fā)明獲北京市二等獎,他發(fā)明的“變溫盤”也獲市二等獎并已獲國家專利,家里還制作了不少電動小狗小貓什么的,反正他自小就喜歡搗鼓些東西。
初中升高中時,兒子報考的是北京四中。若按分數(shù)錄取,兒子是上不了四中的。但我希望他能上四中,于是拿著兒子的獎狀要去找四中的招生老師,沒想兒子攔我,說甭去了,費那勁干嘛,寧可搞發(fā)明也不去上重點。可我不甘心,還是去找四中,結果四中特地降了30分,破例錄取了我的兒子。時至今日,我們母子倆對四中依然感激不已。
上四中時,兒子的入學成績排在最末。大概是四中的學習環(huán)境所迫,兒子開始意識到應該掌握基礎知識了,所以放棄發(fā)明及攝影愛好埋頭讀書,成績也開始上升。高二時,他的成績已排班里的40幾名,到了今年高考前的模擬考試,他又升至20幾名。
可高考時,他又患了老毛?。鹤魑淖雠茴}了,整個語文都沒考好。盡管別的科目考得還算可以,但由于語文拖后腿,總分恐怕不可能高了。兒子報考的是清華,他極希望上清華,那樣他今后將如魚得水可搞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又拿著兒子的發(fā)明獲獎證書去找清華,人家回答說你來晚了,特長學生至少要提前兩個月報上來,再說,你兒子的那些發(fā)明都是上初中時搞的,間隔時間太長了,要拿也得拿近兩年的呀!
我只得懊喪而歸。上高中之后,兒子壓根兒就沒搞過什么發(fā)明呵,他把精力都投放到功課上去了!眼下兒子的考試分數(shù)還不得而知,我真擔心上不了清華、上不了理想專業(yè)了。真要那樣,對他的打擊是太大了,兒子以后還能以最佳狀態(tài)搞發(fā)明嗎?我這作母親的,真是焦急、揪心哪!
既然每年只通行一次的高考獨木橋已讓人怨聲載道,那么,能否將獨木橋改建成立交橋以疏散交通減輕壓力?讓我們試一試……
“我主張高考時各校自行出題招生,或分片、分類考試都行,只可惜眼下我們國家恐怕還沒有這個能力,再說真要這樣放開,走后門入學的不正之風能頂?shù)米??”北京十中的王大績老師如是說。
北京四中的趙康老師也認為:高考可分兩個層次,如重點與非重點,或不同類型的專業(yè)分開考試。如按重點學校、重點專業(yè)有針對性地出卷,你要招什么學生,可以用試卷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難度區(qū)分出來,有創(chuàng)造性的考題自然能考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
北京四中的聞熹老師則主張:能否讓高考與學校脫鉤?讓學校全身心搞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直到學生畢業(yè)為止,而高考的組織工作放到街道或社會的其他機構,這樣學校的壓力就能減輕下來。
聞老師的另一個透露倒讓人覺得新鮮,他說,經(jīng)國家教委批準,眼下全國有5所中學正在搞試點,即申請并試行免予參加高考,實行學科的設置改革,即按年級設學分制,學生用3年時間進行競爭,然后按一定比例(比如按50%)擇優(yōu)免試升上大學。這樣既可減輕學生、學校及家長的壓力,又能將素質(zhì)教育與升學結合起來。據(jù)透露,北京四中是全國5所行將試點的中學之一。應該說,這不失為一種辦法,但同樣的擔心是:如果這辦法在全國推行,不正之風又將乘虛而入,你將如何應對?
談及現(xiàn)行這每年一次的“一錘子買賣”的高考制度,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康健感慨良多。他說:“‘文革之后我國的教育改革步子是那樣的緩慢,以致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極不協(xié)調(diào)!”
談到現(xiàn)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康健說:“現(xiàn)行高考制度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難以考出學生除知識以外的其他才能。比方說,有的學生平時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都很強,但卷面成績考得不好,便失去了升學機會,這是很可惜的!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我們正在作試驗,對學生搞綜合素質(zhì)的評價,如組織高中學生搞科研,請大學教師給予指導,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能力;在北京的十一小學也開展綜合活動課以培養(yǎng)、考察學生?!?/p>
康健還介紹:在美國,高中學生靠平時的學習成績,可分開報考各種學校,升學的機會很多。更重要的是美國社會有中立的考試機構,這種機構既脫離中學也游離于大學之外,它的職能是負責組織大學的升學考試,學生中學畢業(yè)后可到社會的這種中立機構去報名考試,而且可以有多輪考試機會,他們面對的絕不會是“一錘子買賣”,這種做法很顯然減輕了學校和學生的壓力,也可以百分之百地將優(yōu)良學生選拔到各類高校中去。
康健進而說:“我國的統(tǒng)考制度還是可以改革或改善的!”
那么,國家權威機構對此又持何種看法呢?筆者最后將探詢的目光投向了國家教委考試中心——
接待采訪的考試中心主任楊學為一開始便開門見山慷慨陳辭:“我認為‘一次考試定終身,‘一次的提法不夠準確,干什么總得有個最后拍板吧?就像你們雜志的終審一樣?!?/p>
據(jù)楊主任介紹:從唐朝的科舉考試開始我國便有了統(tǒng)考制度,統(tǒng)考制度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種制度的產(chǎn)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它對全國范圍的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語言、傳播統(tǒng)一的儒家文化以及整個國家的統(tǒng)一都有好處。所以,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決定了統(tǒng)一的考試制度。新中國建立后,從1952年開始,我國的高考一直是沿用統(tǒng)考制度的,除“文革”期間大學停止招生外,只有1958年和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試行過由各省自行命題招生。統(tǒng)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把各學校的教學統(tǒng)一起來,以減輕學校由于盲目教學所增加的負擔。如果放手讓各校自行出卷招生,自然會出現(xiàn)試題過難或過易現(xiàn)象,招生時也就沒有統(tǒng)一標準。
不過,楊學為主任也承認統(tǒng)考帶來的毛?。浩湟?,大學之間是分層次的,各校、各專業(yè)之間的差別大,統(tǒng)考的學生難以滿足各校各專業(yè)的招生要求;其二,中學按重點與非重點一共分了4類,學生都考一張考卷讓一些學生無所適從,不能照顧到各層次的考生。他進而透露:高考該如何照顧到各校各專業(yè)不同層次的需求,如何針對性地考核不同程度的學生,國家教委的有關機構眼下正在著手研究。但楊主任同時也著重強調(diào):全國性高考的統(tǒng)考是要保持的,這是一個大前提,在此前提下方能談及如何在以后的統(tǒng)考中體現(xiàn)不同層次的大學與中學、專業(yè)與學生的不同個性,總之,國家教委正在緊鑼密鼓的研究之中。
問及為什么不考慮打破一次性統(tǒng)考的格局,而讓不同類型或不同地區(qū)的學校單獨或分別命題招生?楊學為主任當即予以否定:“要這樣的話,各高校的壓力更大,因為需要更多的財力物力。而考生的壓力就更大了,比方說,一個考生考北大要上北京、考中大又得去廣州,沒準他一個月要投考十幾次,這一來不是壓力更大嗎?因為他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財力!”
看來,盡管高考的一次性統(tǒng)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弊端,盡管要求改革一次性統(tǒng)考制度的呼聲眼下不算低沉,但目前要徹底改革似乎還不太可能。那么,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特別是我們青春年少的考生,眼下還得安下心來,沿著現(xiàn)行高考制度的軌道繼續(xù)前行。但我們又相信,舊軌道的前行不可能禁錮開放時代的思維,我們的每一位同學、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以及每一位關心中國教育的人,都會思考中國教育的前程。對于打破現(xiàn)行一次性高考之后能否找到更科學的考試辦法、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利與弊——親愛的讀者,您思考過嗎?您有何高見呢?
附:一些國家高考招生制度
美國美國高校目前沒有全國性的統(tǒng)一招生制度,錄取方法由各大學自己制定。但實際上各?;旧鲜前磧煞N招生制度進行的。一種是綜合招生制度,這種制度根據(jù)高校入學考試成績和學生的其他條件,如組織能力、演講能力來錄取學生;還有一種是完全開放性的招生制度,美國絕大多數(shù)社區(qū)學院采取這種制度,這項制度規(guī)定所有申請入學的持有高中畢業(yè)證書的人(不受年齡限制)都可入校學習,即使有入學考試,成績也僅作參考。
日本日本的國立和公立大學兩次考試,第一次是全國統(tǒng)考,第二次是各高校對達到了本校預選分數(shù)線的同學再進行一次考試,然后擇優(yōu)錄取。私立大學則不參加全國統(tǒng)考而堅持單獨命題一次性考試。有的大學也接納少量保送生。
法國法國的高考學校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兩種類型。前者指由國民教育部領導的各地方學區(qū)管理的綜合性大學。凡高中畢業(yè)會考通過并獲業(yè)士文憑(相當于畢業(yè)證書)者,均可注冊入學,接受基礎教育后再確定具體專業(yè)方向。同綜合大學相對的是由國民教育部以外的政府部門或各行業(yè)的私立學校。學生須經(jīng)嚴格選拔后方可進入大學預科班學習一至兩年,再經(jīng)考試才能被錄取,這種方式培養(yǎng)目標明確,學生畢業(yè)后求職有保障。
新加坡新加坡的高校招生是在兼顧申請人的志愿和招生限額的條件下?lián)駜?yōu)錄取。申請人必須具備政府規(guī)定的起碼的文化水準(以畢業(yè)考試的成績?yōu)橐罁?jù))。每年的初級學院應屆畢業(yè)生(相當于我國的高中畢業(yè)生)都要參加一次統(tǒng)一的畢業(yè)考試。考試的主要科目全部及格才可以申請上大學或申請去技術學校讀書。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新加坡只有兩所大學,因而考生競爭也較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