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堯
一九四六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新生報》,為了增加報紙的文化學(xué)術(shù)氣氛,于是年冬天陸續(xù)開辟了三個副刊性質(zhì)的專刊,邀民主人士主持。一是《語言與文學(xué)》,由朱自清主編,每星期一出版;一是《故都文物》,由溥心
一九八二年我到北京圖書館檢閱一九三一年我在《北平晨報》副刊撰寫的專欄《洪楊卮談》,順便查看了《新生報》,已經(jīng)老化,殘缺不全,將這三個??闹匾夸洺?,我覺得有些文章現(xiàn)在還有用處,足供參考。
《語言與文學(xué)》??x上由朱自清先生主編,實際可能由清華大學(xué)文學(xué)會負(fù)責(zé),從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創(chuàng)刊,至一九四七年八月四日停止,共出了四十二期。撰稿人中可見者有聞一多、余冠英、李嘉言、浦江清、朱德熙、肖望卿、吳曉鈴等。其第十一期有聞一多的散文,四十二期有《論九章》,不知是否聞一多所作,因聞一多向以研究《楚辭》著名于學(xué)術(shù)界也。三十二期有朱自清撰的《誦讀與詩》,十二期有來之寫的《司馬昭殺嵇康的年代》及十九期的《嵇康之死》。這兩篇文章是有針對性、具有政治意義的,為讀者所重視。因為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一日和十五日,李公樸和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wù)殺害,此時朱清先生是否在北京不得而知,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朱先生即病逝,年五十歲。朱先生生前曾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深為國人尊敬贊揚,病逝后各界人士哀痛不已。許德珩挽聯(lián)云“教書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學(xué),向時代學(xué)、向青年學(xué),生能如斯,君誠健者;生存五十載,愈艱苦、愈奮斗,與丑惡斗、與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故都文物》由溥心
傅蕓子兩兄弟和我是朋友,其弟傅惜華,專收藏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為中外所稱,他們住東四十條汪家胡同,我住六條德華里,距離不遠(yuǎn),常相往來,我們所編的文物與文史性質(zhì)亦類似,可互相支援,彼此補充,故都文物確實辦成了一個出色的???。
《文史周刊》由我主編,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創(chuàng)刊,次年六月十二日停止,每星期六刊出,因我病了兩次,只出了二十六期。內(nèi)容約分三類,即明清兩朝史事,太平天國史論述及關(guān)于文史雜記等。作者有鄧之誠、譚其驤、鄧嗣禹、謝國禎等。其中我自己寫的東西不少:《讀陳援庵先生通鑒胡注表微》,是介紹陳先生愛國主義的著作,陳先生借胡三省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思想立場,在抗戰(zhàn)時期,堅持大節(jié),是特別重要的。我又寫了一篇《易代之事》,慨嘆時代過程中歷史上的悲劇,小之如政局演變,大之如改朝換代,最典型的事例,莫如明末清初,因時局的轉(zhuǎn)變,深刻影響到社會的秩序,人物的浮沉。明季熹宗天啟時代,魏忠賢弄權(quán),陷害忠良,北京西郊的碧云寺便是依附他的人為他預(yù)建的墓園。崇禎即位誅了魏忠賢,清洗閹黨,殺了數(shù)百人,翰林檢討楊士聰撰的《玉堂薈記》卷四云“十余年來,逆案諸人,正法略盡”,這是政局上的一次大整肅。不到二十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入北京,農(nóng)民最痛恨貪官污吏,把明朝的大官盡抓起來拷打追贓;其余的官員,勒令向機關(guān)報到,聽候甄別。不到幾天李自成敗走,清軍入京,明朝后裔在南方建立南朝,在北京的這些人,無論在京或是南去,便成了從逆分子,逃到南方的,清軍南下,投降的稱為順民,不投降的成為叛逆,當(dāng)時有名的大老和知識分子,更受迫害。如世稱元老的錢謙益,曾做明朝禮部尚書,清軍指定要他帶頭迎降,他的愛姬柳如是勸他自盡,他舍不得一死,只好改換衣冠,獻禮歡迎。他對人引西廂記詞句說“我是個多愁多病身”,他的門人以杖擊其頭曰:我打你這個“傾城傾國貌”(帽)。在明朝沒有做過官的,隱匿起來以平民百姓的身分,行蹤無定,隱居山林,如顧亭林、傅青主諸人,后來均歸入《清史稿·遺逸傳》或《儒林傳》中。乾隆時編了一部《貳臣傳》,錢謙益又高居榜首。因為對清朝他是降人,對明朝則是貳臣,封建君主最忌諱的是降將貳臣??傊?,在易代之際、混亂之時,一個人要注意大方向,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平時的品格,當(dāng)波濤洶涌的時候,方不致沉淪。杜甫秋興詩云:“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安史之亂,不過內(nèi)亂問題,變化猶如此,況改朝換代者乎。
關(guān)于傳記方面,有欣庵撰的長稿《龔定庵逸事鈔》,前后登了六期,又撰有《順治與崇禎》,《順治與弘覺》。鄧之誠文如先生寫的《張君孟劬別傳》,挽詩中有“一代儒林傳,千秋野史亭”,“潔身全亂世,修史報先朝”云云。張孟劬名爾田,是一位老學(xué)者,《清史稿·后妃傳》及《諸王傳》即張先生編撰。四十年代我編著的《太平天國叢書十三種》即由張老題簽。朱希祖先生號
回顧這次受聘客串,主編《文史周刊》,雖然只是半年多時間,發(fā)表了近百篇文章,基本上達到了我的愿望,即一、注重明清史跡,二、論述太平天國事件,三、選擇一些有新意的雜著。在文字方面,力求務(wù)實,除去陳腐,避免虛夸,雖不敢說具有特色,然而不是輾轉(zhuǎn)稗販,總起來看,還不是白費氣力。
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