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珍
蔡大生,一個人們原先還很陌生的名字,不少人只是從今年春節(jié)中央電視臺聯(lián)歡晚會上才熟悉他的笑容的。那一刻,他很激動,因為盡管在歐洲舞臺上他得到過很多的掌聲、很多的鮮花,但哪一次也沒有像在國內演播室這樣令他激動。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家里為自己的億萬同胞歌唱,第一次得到祖國親人的掌聲和鮮花。他含著眼淚唱起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一
在歐洲舞臺上,他成功地用東方人的情感詮釋了歐洲文化。謝幕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摘去頭套露出黑發(fā),“我是中國人!”為此,他在國外有個更響亮的頭銜:“扔頭套的歌唱家”。
1989年底的一天,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劇院座無虛席,普契尼的名歌劇《波西米亞人》正在那里上演。
一個似乎屬于蔡大生自己的日子!有生以來,他第一次在這樣的劇院這樣的名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個月前,接到扮演魯道夫C角的通知時,他還只會唱一曲《冰涼的小手》,現(xiàn)在卻將由他擔任主演,這可是已過了而立之年的他朝思暮想的時刻!喜悅、激動、緊張、惶恐,還有點膽怯。他甚至暗自埋怨這一天來得太快,太突然,令他來不及應對。
音樂響起,必須出場了。事后他自己都不禁奇怪:他居然是唱得那樣動情,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只有音樂,只有歌聲……
當最后的拖腔唱完時,觀眾激動了、沸騰了,旋即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一貫挑剔吝嗇的歐洲人此時此刻變得如此慷慨大方,把所有的贊美毫無保留地送給了這個第一次站在歐洲舞臺上的年輕人。
鮮花送上來了,這是演員的家人或朋友送給演員的。唯獨他——這出戲的主演,卻沒有一束鮮花,他在瑞典沒有一個熟人!在持續(xù)的歡呼聲和沸騰的觀眾面前,不知是那個演員先醒悟過來,把自己手中的鮮花獻給他。同事們都知道,他走到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于是同事們手中的鮮花都集中過來,多得要旁人代他捧著。熱淚止不住地涌出來,他忍不住用雙手捧著臉放聲大哭。
舞臺監(jiān)督把他推到臺前,讓他單獨向觀眾謝幕。望著臺下一片金黃色頭發(fā)的海洋,看看周圍金發(fā)碧眼的同事們,他突然一把摘下金黃色的假頭套,隨手向觀眾拋去。人們愣住了,當看清這位黑頭發(fā)的小伙子竟是位Chinese時,人群再次爆發(fā)出狂歡聲、掌聲……
第二天,多家報紙報道了這件舞臺上從未有過的新鮮事,稱他為“扔頭套的歌唱家”,并高度評價道:“一個來自中國的藝術家非常圓滿地扮演了歐洲角色,以東方人細膩含蓄的感情重新再現(xiàn)了歐洲……”
他的演唱和表演得到了認可。演出一結束,導演馬上決定由他一人來飾演魯道夫。
一個中國人在歐洲的舞臺上向歐洲人演唱歐洲的歌劇獲得了如此的成功,可以想見其中蘊含了多少艱辛。不用說歌劇藝術要求演員不僅要有嫻熟的演唱技巧和出色的表演才能,僅僅是那些抑揚頓挫的臺詞,就足以使任何一個外國人暈頭轉向了。那段時間里,他簡直就像個機器人,在睡夢中,他也常常會被自己大聲的背誦驚醒,以至于久久不能入睡。他清醒地意識到:不可能因為自己是老外,就會從洋人那里得到原諒和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倍努力,加倍拼命。
二
他走過一條艱難坎坷的道路。饑餓曾讓他在死亡線上掙扎,他活了下來,從此更理解了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1989年4月,一個偶然的、希望渺茫的機會,讓他賣掉了所有值錢的東西獨闖歐洲,參加瑞典皇家音樂學院國際歌劇歌唱班的角逐。
考試在5月4日下午進行。在來自14個國家穿著考究的百余名考生面前,他顯得格外扎眼——一雙舊旅游鞋,一條牛仔褲。以這身裝扮參加這樣的考試顯然不合適,但他實在無奈,挨到那個時候,他已經身無分文,一連幾日食不裹腹了。
唱完前面三首詠嘆調,他渾身直冒虛汗。按規(guī)定,他必須在一小時內唱12首詠嘆調,但他已經沒有力氣再唱下去;他感到生命似乎已走到了盡頭,扶著鋼琴的手直發(fā)抖,雙腿發(fā)軟,他終于支持不住了,不得不說出自己的窘境:“今天我還沒吃過飯……”
望著這個連日來僅靠自來水維持生命的小伙子,考官們驚呆了。一位女考官送來了熱咖啡和巧克力,他來不及感謝,狼吞虎咽地吃了個精光。這哪里是咖啡和巧克力呀,那就是他的生命、他的藝術、他的整個燦爛的前程……
在等待通知的13天里,他開始了沿街乞討的流浪生活。他討遍了斯德哥爾摩的近百家中國飯館,遭受了種種白眼和冷遇,卻從未得到一頓飽餐。拖到第七天,過度的饑餓和嚴重的腹瀉嘔吐使他倒在街頭不省人事。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走進了臨時拘留所,用生硬的語言讓警察相信他不是難民,是一個為唱歌而走到如此地步的藝術家。一曲《我的太陽》換來了一盒飯,又一曲《重歸蘇蓮托》又換來了一盒飯。這天,他一口氣吃了三盒飯。以后的幾天里,他每天去拘留所用歌聲換取一頓午餐。
現(xiàn)在每當他回憶起這一幕,他總會很憂傷,明亮的眼睛總會失神地望著遠處,仿佛要把那一刻的饑餓、失落、茫然、痛苦統(tǒng)統(tǒng)拾回來,重新品味一番。
他終于挺了過來。11位主考官統(tǒng)統(tǒng)把最高分給了他,使他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有了被人承認、被人需要的時候,有了施展藝術才華的地方??墒牵诮拥酵ㄖ囊粍x那,他卻只有一個念頭:“我有飯吃了!”
三
他創(chuàng)造了許多“唯一”。1991年,在181名考生中,他以超群的才華考取了瑞典皇家歌劇院,是唯一的勝者;1992年4月,當院長親自把瑞典國家頒發(fā)的“終身職業(yè)歌劇歌唱家”的證書授予他時,他又是第一個獲此榮耀的中國人。面對這些“唯一”,他還是那句話: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倍工作,否則,隨時就會被淘汰。
他的“節(jié)節(jié)勝利”也令不少洋人嫉妒,甚至眼紅。當歌劇院決定錄取他一人時,落榜的競爭者便紛紛抗議:一個中國人,連瑞典話都講不出來……獨具慧眼的院長雖然偏愛這位黑頭發(fā)的小伙兒,但在眾多的壓力面前,卻不得不提出一個苛刻條件:“必須3個月內拿下瑞典語!否則……”蔡大生明白“否則”后面意味著什么。
他仍然是拼命。這正像他在“九四大學畢業(yè)生”晚會上所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3個月里,他把自己關在房里,餓了啃面包,渴了喝自來水,困了隨地就躺,甚至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此時,他不僅是為了爭取那令人垂涎的職位,更要讓那些瞧不起中國人的洋人看看中國人超人的才華和毅力,看看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
3個月后,他去見院長和人事處長,用流利的瑞典語侃侃而談,侃得他們插不上話。他把他們想問的該問的、想說的該說的統(tǒng)統(tǒng)地談了,整整15分鐘,“考核”簡直變成了他一人的現(xiàn)場演說。院長目瞪口呆,當然,這個職位也就非他莫屬了。
還有一件事令他終身難忘。
那是為了慶祝瑞典“露西亞”選美節(jié)舉辦的晚會,他應邀二重唱《飲酒歌》。女高音是瑞典籍世界著名歌唱家,她對搭檔是位年輕的中國人十分不滿,拒絕排練。她聲色俱厲地責問主辦者:難道我們瑞典沒有男高音嗎?
他使勁壓住心中的憤怒,昂然挺胸獨自走進樂隊。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就是中國!他完完全全意識到此時他不再是蔡大生,而是一個中國的歌唱家向世界挑戰(zhàn)!他從來沒有這么自我膨脹過,從來沒有這么高傲過,今天,他卻要扮演12億人的中國!
總是這樣,在情緒最壓抑、感情最激動的時候,他的演唱總是最投入,總是最動情,歌聲也就更悅耳、更動人。
女高音坐不住了,一下子蹦起來,沖進樂隊,要求指揮再來一遍。指揮沒有言語,只是用眼睛看著他,等待他的答復。所有的眼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等待他的決定。
他完全可以旁若無人地離開去,甚至于可以冷冰冰地丟下幾句報復的話。但是,他沒有。激憤中他冷靜下來,中國人不僅有超群的才華,更要以寬厚的胸懷,不卑不亢的真誠來化解一切傲慢和無禮。他們太不了解中國!中國不僅是五千年的文明之邦,不僅是12億人的大國,中國也有文化,也有藝術,更有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尊。中國人也有文明,也有修養(yǎng),更有一種豁達的心胸?;磉_是一種坦蕩,是一種豪俠,不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顛倒黑白;豁達也是一種自信,從不因為身分的高低而不可一世、而阿諛奉承。這就是中國人的胸懷!
終于,他向指揮點點頭,示意可以開始。指揮卻跳下指揮臺,在他肩上狠狠地打了一拳,沖他豎起了大拇指,由衷地嘆服這位中國人的大度。
不卑不亢,這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樹起的自我形象,就是他向歐洲展現(xiàn)的中國的風度。
他也愛上了瑞典這個和平寧靜的北歐小國,也愛上了這里的人們,特別是臨時拘留所的那些警察。在他成名后,那些可敬的警察特意到金碧輝煌的皇家劇院里看他演出,聽他歌唱。那些硬漢子們看到這位昔日的淪落人如今光彩照人地站在舞臺上,不禁感慨萬千,他們不僅救活了一個落難者,更救活了一個藝術家!
四
他說,除了求藝術日臻完善外,我還求人生更顯通達,只有通達的人生才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同胞。
他演過眾多的角色,其中他最偏愛《在屋頂上拉琴的人》中的青年軍官弗德埃。
這是個悲傷的愛情故事:20世紀初,猶太人遭到無情的排擠和驅趕,俄國軍隊占領了他們美麗的家園;青年軍官弗德埃愛上了一位可愛的猶太姑娘,為了心上人,他脫下軍裝,隨姑娘一起去流浪;入夜,在迷茫的星空下,弗德埃唱起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歌。
這出戲,他主演了150多場,每次唱時,都忍不住抽泣,仿佛是遠離家鄉(xiāng)的自己在對遠方的親人訴說思念,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想家!永遠想家!”他說,“我都想瘋了,常常在舞臺上走神?!?/p>
還有,就是在舞臺上,當感情極度投入時,他腦子里常常會出現(xiàn)一片空白,音樂在繼續(xù),情緒在繼續(xù),可那些死記硬背的外國歌詞卻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候,他一定會冒出中文歌詞讓觀眾莫名其妙。
他曾多次受邀參加瑞典國王的宴會和慶典。兩年前,在國王的生日宴會上,他演唱了一首中國民歌《想親娘》。當唱到“娘想兒來想斷腸,兒想娘來哭一場”時,他突然唱不下去了,硬咽著,淚水簌簌。他想起了祖國,想起了故鄉(xiāng)、想起了已故去的娘親……他只好非常抱歉地向國王和貴賓們解釋。沒想到王后離開座位走上前來,慈祥地擁著他說:“孩子,你的母親會為有你這樣的兒子高興的!”接著,她又舉起酒杯:“為中國留學生的親人們干杯!”
這兩年里,他不斷地往回跑,一有機會就回來,頻繁地往返于斯德哥爾摩和北京,說不清楚的思鄉(xiāng)之痛驅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旅行?;貋砗?,他完全變了個人,一改往日溫文爾雅、沉穩(wěn)少語的形象,無論見了誰,他都會像老朋友似的聊個夠,侃個夠。如果見到熟識的老鄉(xiāng),他最高興說杭州方言、上海方言,甚至他的老家武漢方言。地方話讓他覺得親切極了,感到溫暖,這可是切切實實自己的國、自己的家、自己的親人的語言!在瑞典,這些只在他的夢中出現(xiàn),只在他的記憶中閃動。
如今,他已學會了細心地品嘗生活,體驗生活,更學會了享受痛苦。痛苦于他來說,不再是憂傷,不再是悲慘,不再是苦楚,而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美。他頗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既不在痛苦中絕望、沉淪,又不在痛苦中徘徊、停滯,而是一次一次地邁著沉重的腳步,懷著英雄的豪情,大踏步地走下山去。
有了這樣的人生,有了這樣的性格,你想一想:他的明天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