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山
在當今世界50億人口中,據說平均每10個人里就有1名是集郵愛好者。而且這個數字有增無減。這就不能不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新聞媒介。
最近,筆者翻閱瀏覽了國內常見的70余種報紙雜志,發(fā)現(xiàn)有1/2左右報刊涉獵了集郵方面的內容,而大多又集中在集郵市場、集郵人物和集郵知識這三大熱點上。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全面躍起,必然會牽動郵票市場。中國人口眾多,隨著生活改善,經濟收入增加,中國人也喜好起郵票來,特別是郵品調價后,越來越多的人們懷著種種心態(tài)涌入了集郵行列。在經濟發(fā)達國家中,集郵者的比例占全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如有百分之一的人集郵,就會是上千萬人,這是一個稍有市場意識的經商者都無法按捺住內心激動的數目。于是,可以理解,為什么幾乎是不經意之間,連眾多社會經濟學家,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還未回過神來,中國郵市就蓬勃崛起,波及千家萬戶。這正是新聞媒介靈敏觸角迅速伸向郵市的原因之所在。
天津《八小時以外》1991年7月的《方寸魔力場》披露這樣一個事實:“‘全國看北京,北京看月壇。月壇公園內有個集郵市場,其價格變化令人眼花繚亂,猶如股票市場,直接影響到全國各地?!聣挥袆屿o,不出24小時,廣州、哈爾濱、福州、上海等地便會聞風而動,更別說素有首都門衛(wèi)之稱的天津衛(wèi)了?!?/p>
1992年4月《大地》雜志在一篇《1991年“郵票大戰(zhàn)”》中這樣描述:
“北京的月壇公園東南角。
這個不足1000平方米的場地內擁擠著四五百名交易者。周六、周日高峰時可達千人。每天的成交額不下幾十萬。北京集郵協(xié)會驚嘆:每逢晴朗的周日,匯聚在那里的資金竟不下一億元!整捆的錢,整盒的票,看了讓人眼暈?!?/p>
據說,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這中國四大郵市,無論哪個郵市一天的交易都超過北京的百貨大樓一天的營業(yè)額。
一瞬間的轟動效應調動了大都市的每一根末梢神經。郵票=發(fā)財,這一等式塞滿了多少人的大腦皮層,史無前例的盛況,光怪陸離的世象,刮起一股強勁的旋風。
1991年元月《消費時報》刊登了《郵票市場面面觀》,向讀者舉了幾則買郵票賺大錢的例子?!?980年,浙江最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新開張的集郵門市部門可羅雀。縣里一位領導,偶爾發(fā)現(xiàn)那里庫存的‘猴票極有價值。這位老干部對集郵也挺在行,便當機立斷,買下幾十版‘猴票,并傳給兒子20版。有人對這位領導此舉甚為不解,誰料想,后來的事實,證明還是領導高明。三年后,一整版‘猴票價格達2000元。他的兒子一下成為萬元戶。子承父業(yè),那位領導的兒子以20版‘猴票為本,也大做起郵票生意,沒幾年功夫,便成幾十萬元戶。”
最為精彩的論述出現(xiàn)了:
“去年,全國都在聲討毛阿敏偷稅漏稅,但仰仗郵票成為‘暴發(fā)戶的人們,卻誰也沒納過稅。據筆者所知,郵票交易是全國唯一公開不交稅的生意。這也可能正是許多郵票商暴發(fā)的原因吧?!?/p>
無獨有偶,《了望》周刊1991年8月16日登出一篇《郵票里的政治經濟學》,文章對集郵愛好者和游離于下海與不下海兩者之間的郵人是一種直接的推動。
文章開門見山說:“就在許多企業(yè)為產品積壓而犯愁時,一種特殊的產品——郵票卻異乎尋常的緊俏起來,尤其是近幾個月,郵票市場一熱再熱?!蔽恼略诜治隽肃]票的價格后,幾句最能推波助瀾的語言出現(xiàn)在周刊上:
“只要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只要我國旅游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只要銀行利率只減不升,只要房子還沒有進入人們主要消費領域,保值率高的郵票就會繼續(xù)受到人們的青睞,郵票的升值態(tài)勢,也就一時無法遏止?!?/p>
1991年6月7日,在全國頗有影響的《公共關系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登載《中國集郵憂思錄》;7月20日《工人日報》也登載了《“郵票熱”的思考》;8月21日、27日《四川日報》登載一篇《郵市價格瘋漲探源(上下)》的文章;7月24日《光明日報》又登了一篇《中國集郵總公司負責人答記者問》。目的不外乎是勸告郵迷和居民不要哄抬郵票價格。但是,由于多年來逆反心理作祟,不少人把報刊上好的東西往壞的方面理解。一時間,“逛郵市”成為1991年中國最“熱門”的話題。
1992年2月18日《北京青年報》在《設計家、集郵迷、倒票者》一文中披露這樣一個事實:
“在‘倒票者當中,不少人有著固定工作,拿著國家的工資、獎金,享受著勞保福利,來干自己的買賣。G夫婦倆年輕有為,靈活精明,G男是一個采購員,整年天南海北四處跑業(yè)務,每逢出差之前,G女便給他打點好行裝,并放進整版整封的郵票。到外地后,G男用一天時間去完成自己的業(yè)務,其余幾天,在當地集郵場地‘干活,反正是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著。正如G女曾對知心朋友所說:‘我們是坐著國家的飛機,拿著國家的補貼,掙著國家的工資,打著國家的長途,賺著自己的大錢。”
當然在集郵迷中也不盡如此?!吨袊嗄辍冯s志在1991年8月刊登了安徽銅陵5中學生陳煒的文章《世界郵展:一個中學生的夢》,記述了他在短短一年時間里,收集到40多個國家的2000多枚郵票,并雄心勃勃準備舉辦世界郵票展覽的故事。在北京立新學校讀書的小姑娘曾洋洋可是個新聞人物,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許多新聞單位都報道了她,因為她異想天開地把各國奧運郵票印在絲綢上做成服裝,紡織部長吳文英贊嘆這是“當今一絕”。洋洋把自己的發(fā)明送薩馬蘭奇,薩翁高興地回了信并送給她印有自己頭像的奧運紀念品和奧運郵票。
方寸大小的郵票,還可從某一側面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發(fā)展?!冬F(xiàn)代中國》1992年第五期登載了臺北陳大絡的文章《從郵票說起》:“大陸在今年所發(fā)行的‘雙猴郵票使用‘中國郵政的字樣,不僅具有先見之明的眼光,而且創(chuàng)下了改革開放的先河,以壬申為年號,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标愊壬谖闹写蟀l(fā)感慨:“我們謹以萬分的真心和誠意,馨香禱望,兩岸郵政當局,共同磋商,互相禮讓,簡化其文字,美化其藝術。光我民性之美,康哉中國,壯我河山之麗,康哉中華?!?/p>
集郵,幾年前對大眾來說還是很陌生的事物,如今已大踏步地走進了千家萬戶。這決不僅僅是意識的進步,十年改革,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產生了驚人的變化,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攝影:丁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