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育明
曾在內(nèi)蒙購得一件玉飾,形如一滴水,幾根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個似佛又似菩薩的形象。粗一看,玉飾柔潤圓滑,再細瞧,內(nèi)里竟透出摧不動的金剛勁來。玉飾很薄。三毫米厚,顏色又極淡,略微有些綠的意思。如此的淺色卻不透明,其中還有制作過程中留下的粗糙痕跡。無論是內(nèi)行還是外行,看了都搖頭,道:不是如玉。雖然不好,不過只需付四元八角人民幣。
我用根繩子系上,掛在脖上,并對親友說,將來我要把它傳給女兒。
人們都詫異,何以將劣質(zhì)貨送給子女?有熱心者為我介紹玉雕廠師傅,由我選塊好料,專刻一尊佛或一尊菩薩或……“一只小狗”,我接著說。女兒屬狗,但最終我仍是謝絕了這香美意。
這樣的玉,我喜歡。喜歡它的舊,它的簡單,它的不像玉又確實是玉的本色,更喜歡它那幾元幾角的價錢,這個數(shù)字給我一種親近和隨和。戴著這樣的玉,我感到舒坦。精致昂貴的玉和我無緣,因為我怕摔了它,壞了它,失了它。我還怕它為我招來過多的目光,我不喜歡擁擠嘈雜的眼光在我的脖子間穿行,雖然它是一塊裝飾物件,我也喜歡它像我皮膚一樣自然、安靜。將來我把這樣一塊玉傳給女兒,女兒也一定喜歡,因為那上面又多了做母親的心愿。沒有一個子女會挑剔母親的禮品。玉片越不起眼,母親越蒼老,表達的意思也便越深厚。君不見年代久遠或親友贈送的東西總比嶄新、高貴的東西有分量嗎?不是真增加了數(shù)字上的斤兩,而是視覺上有了沉甸甸的感受。有人還會說這是某種獨特的心理作用,可這作用又從何而來?還不是那附在這簡單而質(zhì)樸的東西上的東西?
越是簡單越是質(zhì)樸越是一眼看透的東西,越接近人的心靈。就如那沙漠的貧困,大海的單調(diào),天空的平淡,永遠能讓人領(lǐng)略從一極走向另一極的種種意趣。
我相信,將來誰要拿幾百元乃至幾千元的金銀首飾去換這塊幾元錢的舊玉,我的女兒也不會同意,因為她知道這塊玉是母親曾喜歡過的。母親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了喜歡的女兒,女兒就會雙倍地珍愛,只要喜歡了,低廉的也成了無價之寶。
或許我所說的一切過于牽強?有時喜歡的并沒有多少道理,喜歡就是喜歡,它不在乎公認的質(zhì)量、形態(tài)、價格。
人能像這塊玉一樣,并不把自己當玉,也不抬高價錢,像塊普通石頭一樣又不失卻玉的本質(zhì),那該給別人多少喜歡?
這樣的人和這樣的玉,我喜歡。
(喬美觀摘自《知音》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