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霖
20歲時就發(fā)明了世界聞名的“倪志福鉆頭”;26歲時就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1986年聯(lián)合國知識產(chǎn)權組織向他授予“杰出的發(fā)明家”稱號并頒發(fā)了金質(zhì)獎章和證書;在中國最重要的三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都先后擔任過重要的領導職務……這一切,使普通徒工出身的倪志福,成為海內(nèi)外知名度很高的人物。
第一次去全國總工會大樓采訪倪志福時,很有些為如何稱呼他而躊躇。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又是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是稱他“倪副委員長”好呢?還是叫“倪主席”好?沒想到等一見面,一握手,倪志福微笑著對我們說:“就叫我老倪吧,或者叫倪師傅。我是工人出身,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徒弟,師傅之稱,我是很愛聽的。”幽默的談吐,爽朗的笑聲,一下子把我們和他的距離拉近了。
再一次與倪志福同志握手,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在客廳明顯陳舊的沙發(fā)上坐了約摸10分鐘后,倪志福才出現(xiàn)在客廳門口。他的衣袖挽到肘部,見我們有些疑惑,他解釋道:“家里的洗衣機又出了點毛病,修了一下。”倪志福曾是六級鉗工,家中電器等物件壞了,一般都由他自己修理。
倪志福把星期天干家務事,當做一種腦力休息。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買菜等等,什么都干。而且與夫人翟女士相互配合得很好。在這個星期天,我們看到他和妻子都系著圍裙,一同洗好被單,又一起將被單拿到陽臺上晾開。晾曬衣服的鉛絲也是倪志福自己拉上的,他還在鉛絲的一頭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機關,使晾上衣服的鉛絲不致松垂。
1953年倪志福發(fā)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鉆頭”之后,一舉成名。這種被稱為“倪志福鉆頭”的發(fā)明,使生產(chǎn)效率大為提高,也使鉆頭壽命大大延長,倪志福也因此被譽為“鉆頭大王”。但他總是認為這一發(fā)明是群眾智慧的結晶。因此,在以后他撰寫的論文和著作中,總把“倪志福鉆頭”稱之為“群鉆”,并把自己的技術無償?shù)貍魇诮o許多工人弟兄。
1959年,他和建筑工人張百發(fā)一起,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和青年標兵。
倪志?;貞?那時搞技術革新,是夜以繼日的,星期天常常就是“星期七”。
走上領導崗位以后,倪志福公務繁忙,但仍未停止對“倪志福鉆頭”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同時,國內(nèi)外人士也一直關注著這項成果的發(fā)展。不久前,湖南大學機械系的教師們研制成功七座標刃磨機,能夠磨出各種鉆型,這為推廣“倪鉆”創(chuàng)造了很好條件。美國有的教授也在研究能夠刃磨各種“倪鉆”的機器。
倪志福能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式鉆頭方面取得輝煌成果,是由于他平時特別注重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打好基礎。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不管在什么崗位上,他都不事喧嘩地埋頭于做好基礎工作。
在永定機械廠當總工程師時,他全力對工廠進行技術改造,使生產(chǎn)裝備精良起來,三年之內(nèi),生產(chǎn)能力增加了近10倍。在天津任市委書記時,他組織工業(yè)部門狠抓基礎工業(yè),在抓基礎工業(yè)中,又特別注意抓基礎材料、基礎元件、基礎技術工作,為天津工業(yè)的振興打下了基礎,受到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重視。在中華全國總工會任主席后,他提出了工會工作要以四化建設為中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同時,他也著力抓好基礎建設。他提出要抓好工會的基層建設,抓好機關的建設,抓好信息、統(tǒng)計、法規(guī)等基礎工作,使工會系統(tǒng)參政議政、為職工服務等職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1933年出生在黃浦江邊的倪志福說:從小就對水有感情。所以他最喜歡的業(yè)余愛好中,游泳和釣魚都是與水有緣的。
說起釣魚,他興致很高地拿出自制的魚竿給我們看。幾毛錢一根的竹竿,普通之極。他風趣地說:“就叫‘倪氏漁竿”吧!它既經(jīng)濟,又實惠。漁竿上的一切小零件和滑輪,都是我自己跑漁具商店選購來自己安裝的?!彼€在魚釣上裝了一小截皮筋。他說,對什么事都要研究,就說魚釣上這段小皮筋吧,有了它,可以在魚一旦上鉤之后,使之難于逃脫。
身居高位的倪志福,閑暇之時經(jīng)常與夫人一起步行或騎自行車出去逛商店、逛公園、觀市容。他還時常手提塑料袋和群眾一起排隊,傾聽群眾反映、觀察商店的服務態(tài)度、了解商店的價格變動情況和市場的供求信息。
他經(jīng)常喜歡去的公園是天壇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和東單公園,因為這些地方是退休職工鍛煉身體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在老工人中間和他們嘮嘮家常,對他來說既是休息,更是工作。由于他穿著普通,又沒有前呼后擁的氣勢,很多老工人都沒有認出他來,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老兄弟那樣,向他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工人群眾中間,倪志福也感到很自在。有時遇到一群老工人下棋,他會幫助弱者走幾步高招;有時聽到老工人唱京戲自娛,他會鼓掌叫好;遇到老弱男女學打太極拳時,他會站在人群中比劃幾手。在車水馬龍的長安街或王府井散步時,碰到有人隨地吐痰、扔煙頭、違反交通規(guī)則,他還要管點“閑事”,向人們宣傳遵守社會公德。
倪志福說,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孩子們非常孝順他們夫妻倆。倪志福的大女兒參軍8年,復員后當一名普通干部;大兒子高中畢業(yè)后當了廚師。倪志福說:孩子們從不伸手向我們要什么,相反,星期天常常帶些好吃的來看我們。大家團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在飯桌上無話不談,有說有笑。
倪志福還是個烹調(diào)能手,能燒一手正宗的南方風味菜,包括三絲、三鮮、炸肉皮、扣肉等等。這些本事都是從小學徒時,從蘇州老板那里學來的。
解放初期,倪志福在上海參加為失業(yè)工人組織的青工技術學習班時,當時的班主任對他們寄予很大的希望,曾對他們說:若干年后,你們中間會出現(xiàn)共和國的部長和市長。當時,學員們一片笑聲,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太遙遠的事了。
多年后,學員中的倪志福果真成為了共和國的高級干部。倪志福對我們說:“從童工到全國總工會主席,對我來說,做夢也沒有想到,完全是黨和歷史把我推到這個崗位上來的?!?/p>
倪志福從不忘記自己是勞動人民的一員,是黨和人民培養(yǎng)了他。他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報答這一切。他組織和參與了《群鉆》等書的寫作,稿費全部交了黨費……
他認為,人與人之間要真誠相待,講話應該直爽。他說,有話就要說出來,不管是誰,不對就要說。
他最近覺得最開心的事就是職工們的工作和生活是穩(wěn)定的,而最為憂慮的,是前年惡性事故較多。
在我們和倪志福道別時,看到他的辦公桌上還有一疊文件等著他去批閱,大約是這個星期天下午的另一種勞動了。而因為接待我們,他不得不放棄了去醫(yī)院打針的計劃。
(平杰摘自《中華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