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
在美國,心理咨詢行業(yè)十分發(fā)達,其服務面之廣,要求之嚴格,療法之繁多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這在于,美國人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是:在心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正常人會因某些特殊意外事件變得有些不正常,而不正常的人也會有其表現正常的時候,所以,他們大多都承認自己有看心理醫(yī)師的必要,并把心理咨詢看作維護個人精神生活和諧、心理平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此不斷地調節(jié)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與外人的關系。有人曾開玩笑說:在美國,每個中產階級以上的人,都有左、右兩人。左邊是律師,以幫助他解決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種種法律事務,右邊為心理醫(yī)師,以幫助他排解各種精神煩惱。這個玩笑突出地反映了美國大眾對心理咨詢的態(tài)度。
在美國,心理咨詢并不是醫(yī)生的專利。除精神病醫(yī)生之外,職業(yè)心理咨詢人員還包括心理醫(yī)師,咨詢員和社會工作者三種人。他們根據各自的訓練不同,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和工作要求。精神病醫(yī)生要經過四年的醫(yī)學院專科訓練和兩年以上的精神科見習工作才能正式看病,服務對象主要是患有各種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病人。精神病醫(yī)生還有處方權,這是其他三種人所不具有的。心理醫(yī)師、咨詢員和社會工作者都要學臨床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的課程。其中心理醫(yī)師要拿到博士學位才能正式工作,而后兩者則拿到碩士學位即可參加工作。但無論哪一種人,都要經過一年以上的見習訓練才能拿到合格證書。他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正常人的種種生活、工作和感情問題,包括失戀,喪親,戒煙,吸毒,洶酒,性格缺陷,夫妻不合,子女教育和職業(yè)選擇等問題。
而且,美國的心理咨詢人員,除精神病醫(yī)生外,都不把被咨詢者當作病人來看待,只是把他們視為顧客和上門求教之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人員不以大夫的姿態(tài)出現,不給人一種居高臨下,你問我答的感覺,他們十分尊重被咨詢者的思想方法,并竭力與之建立起一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關系。他們不將自己對被咨詢者所提問題的觀點和立場表現出來,也不要求他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他們視自己為被咨詢者的輔助人員,通過不斷的提問和解釋,來幫助被咨詢者認清自己面臨問題的性質、潛在動機和表現方式,再與之共同制訂出一套治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逐步實施和檢查。總之,他們的目的是提高求教者的獨立性和自我認識,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另外,美國的心理療法也可謂花樣繁多,五花八門。據一本心理療法大全的統計,美國現有近300種心理療法。其中最常見的有系統脫敏法,咨詢者中心療法,合同制療法,理、情療法,現實療法等。在表現形式上,也不乏別出心裁的療法,如冥思療法,舞蹈療法,交叉手療法,平躺療法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療法中,還專有道教療法,其旨在運用老莊的“無為而治”“與世無爭”的哲學思想,來調劑人的內心沖突和人際關系。然而,無論什么療法,其目標都基本一致,使被咨詢者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許多美國人把心理咨詢過程視作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