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勇
誰也說不清各種洋貨是何時擺滿我們的柜臺的。大到冰箱、彩電,小到香煙、打火機、嬰兒尿布、口香糖,連殺蚊蟲也有進口的“必撲”“拜高”。再加上大街小路上的奔馳、皇冠等高級轎車,洋貨如潮,轉眼間涌入中國。不僅是在友誼商店,只要你有錢,在幾乎所有商店都可以買到進口的吃、穿、用品。
面對洶涌而至的洋貨,國人并非都喜笑顏開。借用一句歌詞,也許可以形象地說出中國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而這種感受更強烈的,當是眾多的年輕人。
服裝店里一條國產領帶“優(yōu)惠讓利”2.50元,而一條金利來領帶則350元。北京西單亨得利表店柜臺里擺著的瑞士雷達表每塊標價1.34萬元,而與之對角的柜臺上是9.5元一塊的塑料殼電子表。價差成百、上萬倍。
價格不同貨色也不同。每條230元的進口花花公子牌腰帶,與30元一條的仿造品相比,無論是簽子的光亮度還是皮子的柔韌性,都不可同日而語;與750元一雙的意大利雙槍牌皮鞋比,幾十元一雙的國產鞋就顯得黯然失色。這些洋貨的漂亮勁兒,讓青年人禁不住眼熱;那貴勁兒,又令每月百多元工資的青年人禁不住氣餒。
不算吃的、玩的,就把穿的戴的用洋貨裝備一身,就是一筆令人咋舌的大賬:一件襯衫200元,一套西裝2000元,一條領帶350元,一雙阿迪達斯旅游鞋1280元,一雙襪子也要30元,腰間再掛個逾千元的沃克曼,戴上塊萬元的表,女士還要戴進口胸花、金首飾……如今確實有一批“已經闊的”和“正在闊的”,據了解,高檔洋貨的消費者,以個體經營者居多,其中又以青年為主,約占六七成。他們可以甩大把票子,如同我們用一毛錢買一根冰棍。
北京隆福大廈業(yè)務部科長說:“我要是買套上百元的服裝也要掂量再三?!痹诶w育用品商店,經??梢钥吹侥切┐笾袑W生在進口鞋柜臺前嘀嘀咕咕,在阿迪達斯、彪馬、雷寶、登祿普、斯萊辛格、袋鼠、愛世克私……面前變換著羨慕和無奈的神情。昂貴的價格使他們意識到數點自己衣袋中有限的鈔票已毫無意義,很難說當他們懷著復雜的心情走出商店后,會以什么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洋貨令眾多的中國消費者感到無奈,更使中國消費品工業(yè)生產者感嘆、擔憂。洋貨紛呈,正嚴重威脅著國內消費品工業(yè)的生存。
十年前,當美國的可口可樂率先打入中國市場時,恐怕不會想到它在這塊尚為溫飽努力的土地上會受到青睞?,F(xiàn)在,可口可樂在我國的產量已突破15萬噸,銷量之大,連可口可樂的老板也感到驚訝??煽诳蓸?,而最終“可樂”的到底是誰呢?
不可否認,開放初始,引進一些洋貨,可以彌補我國消費市場的某些短缺,可以回籠一些貨幣,也可以為我國消費品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借鑒。可是,面對長盛不衰,愈演愈烈的“洋消費熱”,人們不禁要問:最終該用什么手段滿足有11億人口的國內消費品市場的需要?還要不要發(fā)展我們自己的民族工業(yè)?
近年來我們引進了數條電冰箱生產線,已形成年產1000萬臺能力的國內冰箱產業(yè),在產品質量方面,已有一批名優(yōu)冰箱蜚聲海內外。然而,進口冰箱熱卻有增無減。據統(tǒng)計,全國居民電冰箱擁有量已大大超過國內企業(yè)的累計產量,相差高達34%。大量進口使我們自己的冰箱庫存猛增……再如有2.6億用戶的國內眼鏡行業(yè),由于大批進口眼鏡,已有上百家眼鏡生產企業(yè)倒閉。年輕人寧用高價買進口的“博士倫”“太陽神”,而對質量不低、價格不高的國產眼鏡不屑一顧。又如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糖,如今進口量突飛猛進,1988年竟高達370多萬噸,用匯近9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國內11億人口中有一半人吃的是“洋糖”。令人不解的是,在源源不斷地進口需要深加工的粗糖的同時,國內質高價低的糖卻大量積壓,僅1989年上半年庫存就達280萬噸!
進口洋貨之風為何如此難剎?也許,這主要是因為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全局觀念,只看經營進口貨有利可圖,能彌補外貿虧損和減少財政補貼,對走私活動視而不見,對違反規(guī)定擅自進口洋貨不聞不問,為保一時一地的利益,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某些人不要臉面國格,為了得到外商的禮品和出國機會,放著國貨不經營,將消費品市場拱手讓給外國,這最令人氣憤,痛心。
許多洋貨的質量、款式、包裝確實不錯,然而確實也有許多價格高出國貨幾倍、質量與國貨相當的洋貨,有不少明明是次品、假貨的洋貨,卻仍不乏買主。如洋貨市場上最熱門的商品當屬洋煙了。聞一聞那些年輕的“癮君子”們吐出的煙霧中,不少都混雜著萬寶路、云絲頓、肯特、555、駱駝的香氣。我國生產的名貴香煙牌子不少,且風味較純,不像洋煙那么嗆喉,可洋煙就是比土煙暢銷,盡管它比土煙價貴幾倍。特別是用煙敬客送禮時,一盒洋煙在手,身價陡然上漲。請人喝飲料,一定要喝易拉罐,盡管它的一只空罐成本要1.3元多,似乎“撲撲”地拉響易拉罐就比喝瓶裝、紙筒裝的有派。盡管香港康元餅干售價比上海餅干高4~5倍,其質量比上海益民廠的同類產品絕高不了多少,但有人就愿意多花錢買康元,提著兩聽走在路上也榮光。盡管上海表、海鷗表走時準,外觀也不錯,但人們還是愿花上比它高幾倍、幾十倍的錢去買西鐵城、瑞士梅花,因為洋貨可以添身價?。◤V播里有一則廣告就說:“戴海霸,添身價!”)
在服裝市場,人們常會看到一些用不倫不類的筆法,分不清是漢語拼音還是英文的、粗糙的印刷復制的“進口貨”。許多崇洋名的年輕人(包括學過外語的學生),明明知道標著“NIKE”的高價旅游鞋是冒牌貨,也忍痛掏錢。凡是印有洋文的商品,就很搶手,年輕姑娘穿著Kissme(吻我)襯衣招搖過市,自以為美。那些掛在服裝攤上的“外國名牌”T恤、一兩千元一套的西服,十之八九是從福建、溫州倒來的假貨。在這種崇洋心理下,一些國營、集體企業(yè),也掉花槍把國貨冠以洋式牌名,什么“莎吉娜英姿套裝”,“奧林其球司”,飲料必取名“××可樂”,化妝品則一定要加上“奧”或“愛”。有的干脆在國貨上貼上洋商標,大發(fā)“洋”財。這是怎樣的消費心理?又是怎樣的經營思想?
據介紹,1988年全國檢驗進口冰箱21萬臺,不合格者1.6萬臺,占7.7%;進口彩電12萬多臺,不合格者2.2萬臺,占18.68%。日本一些公司在制定出口政策時,內部規(guī)定一等品給美國,二等品給歐洲共同體,三等品給中國。做為中國人,我們有何感想?還是那句老話:外國的月亮并不比中國圓!
面對洶涌而至的洋消費熱,我們該做何種選擇?
其實,可供我們選擇的東西并不多。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現(xiàn)在不過四五百美元,排在世界第100多個國家后列,而消費水平卻在眾多的發(fā)展國家中名列前茅。消費能力的提高已經遠遠地超出了生產能力增長的幅度。消費膨脹已成為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洋貨誘發(fā)的消費欲望將一些人的胃口越吊越高。1988年,我國進口彩電用匯2億多美元,冰箱用匯近1億,香煙兩個多億,可口可樂之類的飲料就花掉4000多萬美元。我們并不是富國,不應當把寶貴的外匯耗費在買這些國內可以生產的日用消費品和奢侈品上!
抑制洋消費熱,當然也不能完全靠“堵”。減少進口消費品,同時要用優(yōu)質國貨來充實市場。作為11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生存的基礎只能是自力更生。
70年前的“五四”運動有一項內容,就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當時瑞典“鳳凰”、日本“獅牌”火柴霸占我國市場,被稱為“洋火”。上海愛國企業(yè)家經過艱辛努力,終以國產“大中華牌”火柴取“鳳凰”“獅牌”而代之。某毛線廠將商標取名為“*羊牌”(“抵洋”諧音),使毛線銷量大增。70年后的今天,我們是否要重新提出“抵制洋貨”?如果是這樣,我們的國民意識進步體現(xiàn)于何處?因為說到底,一個有11億人口的大國在不知不覺中以洋貨裝璜自身,不言而喻,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衰弱。在關系到中華民族是否能強健地生存于世界之上的時候,我們還能有什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