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然
在斯大林時代,一個名叫巴維爾·莫羅佐夫的少年因向蘇聯(lián)當局告發(fā)他父親的犯罪行為而被人們尊為“共產(chǎn)主義的楷?!?。今天,人們則把他描述為那個特殊時期里心靈受到扭曲的悲劇性人物。
歷史同莫羅佐夫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莫羅佐夫的父親死于1932年,他是當時農(nóng)村征糧運動的犧牲者。在那場運動中,許多拒不交糧的農(nóng)民遭到殺害或被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受害者人數(shù)達數(shù)百萬。
為了抗拒交糧,莫羅佐夫的父親幫助其他農(nóng)民隱藏糧食。然而,莫羅佐夫告發(fā)了自己的父親。于是,他被人們看作一個大義滅親的圣徒,廣為傳頌。
在80年代中、后期,不計其數(shù)的蘇聯(lián)人觀看了一部名叫《一場危險的游戲》的影片。這部影片幾乎不加掩飾地推翻了關于莫羅佐夫的神話。影片主人公是一個行為與莫羅佐夫相近的鉆營者,為了塑造某個被歪曲了的社會主義正義的抽象形象而熱衷于出賣他人。1988年3月《青春》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也一針見血地戳穿了莫羅佐夫的神話。文章稱莫羅佐夫的行為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背叛行徑”。歷史學家阿姆林斯基說:“使人們遭受毀滅的不僅僅是監(jiān)獄和勞改營,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毀滅,就是人的心靈和道德觀念的徹底扭曲。”
確實,當莫羅佐夫的行為在30~40年代被人們效法的日子里,每當一個黨、政府或軍隊的領導人倒臺時,他們常常會受到家人的檢舉和批判。
一位西方人士說:“(莫羅佐夫)是為了迎合蘇聯(lián)教育體制而杜撰的一個神話,它直接觸及每一個家庭。因此,目前進行的改變或推倒這個神話的工作具有極為深刻的社會意義?!?/p>
電影《一場危險的游戲》的導演瓦吉姆認為:莫羅佐夫相近的鉆營者,為了塑造某個被歪曲了的社會主義正義的抽象形象而熱衷于出賣他人。1988年3月《青春》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也一針見血地戳穿了莫羅佐夫的神話。文章稱莫羅佐夫的行為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背叛行徑”。歷史學家阿姆林斯基羅佐夫本應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他一方面要考慮對父親的愛,另一方面又要竭力維護社會利益和法律……然而,他卻被捧為“社會的楷?!?,“用虛假的價值觀念取代真實的價值觀念正是那個時代的特征”。
該片的編劇亞歷山大說:“在我上學的時候,莫羅佐夫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然而,歷史不僅同我們,也同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但愿這類玩笑以后永不再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