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染野
梅蘭芳先生不僅是我國表演藝術大師,還能詩擅畫。他四言、五言、七言都寫,而且精于七言近體與五言古風,可以說寫來繩尺謹嚴,詩味亦濃,使人愛讀。
早在清末民初時,梅便已結識了當時在北京的著名詞章家王壬秋(名湘綺)、易哭庵(號實甫),這些名士告訴他說:“當藝人的不可無文墨,不可不懂得詩歌。”
這對梅先生起有很大的啟蒙作用。此后,梅又結識了李釋戡、齊如山等人,李釋戡對梅先生說過:“為藝不可不讀詩,戲中若多詩美,則戲能美,人亦自美?!边@就進一步激勵了梅先生孜孜不倦地去研討詩歌藝術。
而梅先生真正作詩,是在“五四”前后開始的。民國八年,他應江蘇南通大實業(yè)家張謇之請,到南通演出,與張締結了很好的友誼。他親自寫了三首七言絕句給張,其一曰:“積慕來登君子堂,花迎竹戶當還鄉(xiāng),老人故自矜年少,獨愧唐朝李八郎?!逼涠?“公子朝朝相見時,寓中日影到花枝,輕車已了尋常事,接坐方驚睡起遲”。第三首詩是臨別南通時贈張謇的,其詩曰:“人生難得是知己,爛賤黃金何足奇,畢竟南通不虛到,歸裝滿壓嗇公詩”。(嗇公是張謇的別號)這表明了梅先生“不愛黃金只愛詩”的高潔人格與清逸的風標。
二十年代初,梅先生收了程硯秋先生為學生,一日梅寫詩贈程,以示師生之誼。其詩曰:“程郎晚出動京師,小影傳來亦自妹,學得汝師須體認,所應有有所無無”。這首詩在黎園行中傳誦頗久,首句說明梅先生在程剛露頭角之始,就是十分愛護程的,整首詩充滿了梅對程的提攜之意。而末一句,尤為著名,行家認為是學戲箴言,是教導程在表演中應懂得如何取舍,所謂“所應有有所無無”,實際上是要程在表演中注意掌握好恰當?shù)姆执纾^與不及皆非佳境。誠然是一個警句。
至于梅的五言作品,除《紀念泰戈爾》五古外,尚搜求到一句,是抗日勝利后,他在上海馬思南路寓所——梅花詩屋內,繪制好一枝梅花后,順筆題下的。句為“向暖一枝開”,充分流露出他當時愉快的心情。另一首四言詩則是淪陷期間他自畫的《達摩面壁圖》所作的,其詩曰:“穴居面壁,不畏魍魎,破壁飛去,一葦橫江”。這也是他該期間蓄須明志、決不奴顏事敵、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心情寫照。
解放后,梅先生也寫過一些古體詩。這里要介紹的,是他于1960年10月中、下旬,贈北京“烤肉宛”的一首七絕。詩曰:“宛家烤肉早聲名,躍進重教技術精,勞動人民欣果腹,難忘領導黨英明”。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于黨和勞動人民衷心的熱愛。這也是他最后的一首詩,次年8月8日他就溘然長辭了。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
(題圖:張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