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均
人是在不斷地進行生理平衡的運動中生存的。
生與死對立而統(tǒng)一,無死便無生,人體之所以能生長,就是本身進行自我否定的結果,舊細胞死亡了,新細胞才得以生長。人吃食物來補償自身消耗的能量,以達到生理平衡,人的生,正是由作為食物的動、植物的死來補償?shù)?;人把食物消化了,排出廢物,則又給某些動、植物以“生”的機會。
人有一種自我調節(jié)生理平衡的本能,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氣溫升高時,用出汗來降體溫;天冷時,用肌肉收縮,起雞皮疙瘩來保溫;人體受到傷害時,會產(chǎn)生疼痛感,于是人便會自動躲避,以防受傷;受傷了也不要緊,血中的白細胞會自動地來抵御細菌的侵襲,用結疤來保護皮層。人體殘廢后,也常常有所補償,盲人的嗅覺,聽覺、觸覺就比常人靈敏得多,啞人的視力也比常人的好,手也靈巧得多,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則要借助于其它方法達到平衡,比如用氣功療法,食物療法,體育運動,娛樂活動,藥物治療等。體育運動只是為達到生理平衡的手段之一。
目前在醫(yī)界有人提出“以病治病”的理論,就是人為地制造小病,使大病得到抑制,恢復原有的平衡。實際上,這個方法人類早已用過,為了不得結核病,就用得結核病的方法產(chǎn)生免疫力,這就是“卡介茁”。“以毒攻毒”也是這個道理。
人的胖與瘦也是人體生理平衡運動現(xiàn)象。當一個人的吸收大于消耗時,那么多余的能量就轉化為脂肪存為入體內(nèi),于是人就發(fā)胖。有人提出“運動能減肥”,這種提法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運動“消耗”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吸收”的一面。如果運動后的人比以前的消化能力強了,吃的多了,吸收的多了,那仍起不到減肥的作用。另外,用節(jié)食法減肥出不可取,當所吸收的能量滿足不了身體所需時,就會導致生理平衡失調,那么,只有疾病來補償了。
人的壽命長短也是自身生理平衡運動的結果。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存能”(即生命率),生存能釋放的速度快慢決定著壽命的長短,人生好比是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火苗越旺,放出的能量越快,那全很快燃盡的。要是人的生存能釋放得快、衰老也就快了。新陳代謝旺盛的人(如熱帶居民、運動量加刷的人)會早熟、早衰。而且運動過量最易積勞成疾,運動員猝死屢見不鮮(占千分之一)?!白顝妷训娜唆[起病來是最危險的”(羅曼·羅蘭語),相反,“體弱多病者往往是長壽的”——這是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對數(shù)百名百歲老人調查的結果。女人比男人體弱而且多病,這也是她們比男人長壽原因之一。美國提出用冬眠法來延長人的壽命,也就是讓生存能慢慢加以釋放,就象把蠟燭的火苗撥小以延長它燃燒時間一樣。
古人的養(yǎng)生之道就是調養(yǎng)生息,有勞有逸,有動有靜。動與靜二者不可偏廢,只強調“生命在于運動”是不全面的。應改為“生命在于調節(jié)自身生理平衡”。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去看問題,我們就能揭示人類生命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