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楨
有位朋友問我:“你這個‘法國通,請給我們談談你所見到的的法國人怎么樣?聽說法國人很開放,甚至很放蕩;法國女郎很漂亮……”
我回答:“這很難說?!?/p>
的確,一個民族的性格,同自然、社會、歷史等錯綜復雜的條件的影響有關,很難用幾句話說得清楚。法蘭西民族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法蘭西人熱情、開朗、酷愛自由、有創(chuàng)造精神。他們在世界事務中,決不仰人鼻息,有頑強的獨立自主的精神。戴高樂將軍就是近代法國人的優(yōu)秀代表。
當然,假如你到法國去走一趟,你所瞥見的,往往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感覺到的是日?,嵤潞图毼⒛┕?jié)。而就在這些細微處,假如你有心的話,可以見到精神,見到差異。有的事往往還能觸動你,打動你,使你久久不能忘懷。
有一位就讀于法國的外國女學者,曾在她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個人感覺:‘法國的女人象水,男人也象水。”當然,這是一種籠統(tǒng)了的、抽象了的形象。我在法國期間,碰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中秋節(jié)的前夕,我和另一位同事到巴黎拉丁區(qū)的巴黎圣母院附近去采購月餅、水果、香菇、木耳等節(jié)日用品,那里是一個中國人比較集中的老區(qū)。采購完畢,我們雇了輛出租車,準備返回寓所。來到我們面前的是一輛嶄新的雙排座奔馳牌黑色高級轎車。我心想:“這車非同尋常啊!”汽車上路后,又穩(wěn)又快,寬暢而舒適。我發(fā)現(xiàn),汽車司機穿了一身新西服,大頭大腦,有點福態(tài)?!斑@個人又與眾不同?”我又想。只見他不時地打個哈欠,精神有點憔悴。汽車走上香榭麗大街,在滿街的霓虹燈光芒閃爍下,我們開始搭訕起來。
“先生,您有點……”
“不,昨天是我的節(jié)日——我同在凱旋門附近的那家餐館當會計的維娜小姐的節(jié)日。我請她吃一頓美餐,我們租了一套高級房間,過了一夜……哎,又是一個節(jié)日啊!”
“唔!先生,這車是您的嗎?”
“是的。我還有一輛更新的車,也是奔馳牌的。那是我的主人,一位鼎鼎大名的百萬富翁坐的。前個月,他上美國去,帶著我讓我給他開車。在車多成災、車禍頻繁的我們這個世界,他只相信我,我技術好?!?/p>
“您怎么又來當出租司機呢?”
“我的主人規(guī)定我每天工作四小時,下午工作,上午是我的時間。拉來的外快,都歸我所有?!?/p>
“怎么昨天是您的節(jié)日,您辦喜事啦?”
“不,不,說來話長了——”
他講述了他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在汽車的反光鏡上,能看見他微紅的眼圈。他叫S·雅克,三十五歲。高鼻梁、長睫毛、大眼睛、中等偏高的個子,長得一表人材。一手機敏嫻熟的駕駛技術,難怪被富翁看上。由于經(jīng)常接觸那個富有的階層,他的美麗的妻子維利婭,給另一位百萬富翁騙走了,她給雅克留下了一個五歲的女兒和一顆撕碎的心。我沉想了片刻……
“您舍得妻子離開您和可憐的孩子?”
“哪有什么法子呢?!她要走,強留也留不住。我們好聚好散。哎,先生。生活多么殘酷無情!一年多來,我開始了我的新生活,一個月左右換一個新女友。昨天,啊,醉人的節(jié)日!”
“您在當《天方夜潭》里的國王了!您還年輕,何不找一個可靠的伴侶?將來老了怎么辦?”
“老了?哈,哈,哈……先生。我老了,她不也老了?!”
我們正談得起勁,汽車已到凱旋門附近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樓房前,我們臨時租借的公寓房子。汽車把我們和節(jié)日食品撂下,一溜煙地走了。我望著這位厚實的司機的背影和他伸出打招呼的左手,心里百感交集。
在大街小巷走走,特別是看戲,看馬賽,我發(fā)現(xiàn)法國的女子多數(shù)很漂亮,很摩登,據(jù)稱是歐洲女子中最漂亮的。這里的美容師、服裝設計師、化妝品生產(chǎn)者都別出心裁地打扮著她們。從首都到全國,都定期舉行選美女活動,這客觀上,促進了人們愛美的天性。在法國,顏色與年齡無關,多數(shù)婦女越老越穿得花俏,相貌越丑越愛打扮。
法國人有著自由的性格,也不喜歡群居,特別是同性的,決不愿兩人住一間房。一位法國朋友對我說過:“我從出生不久之后,除了長大成人與我愛人同房外,從未兩人住一間房……”我們在法國,常常兩人合住一間房。一次,法國的一位總工程師S·布維埃先生對我們說:“你們兩人在一起能住幾個月,和睦相處,真使我驚訝!我們法國人,兩人在一起住三天要吵嘴,住兩個星期要鬧翻、打架了”。法國人的自由主義,怕是在歐洲也是出名的。一次,到德國去,在飯桌上,幾個不同國籍的民族開起玩笑來。大家酒足飯飽之余,德國朋友說:“你們法國人是好吃貪玩的浪蕩公子?!狈▏笥研χ鼐吹?“你們?nèi)諣柭褡?,是一、二、一的木偶,我們可受不?”短短的幾句玩笑,勾畫出不同的民族個性的一個側(cè)面。
法國人不但好客,而且待人彬彬有禮。陌生人見面,總是先送上一曲禮賓曲:“您好!”“謝謝!”“再見!”稍有不當之處,如碰了別人一下或失禮了,就說:“對不起!”請原諒!”上樓、進門、上桌、就座,首先是“請”字先行。在公共場合下,如上汽車、地鐵、飛機,總是井井有條,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里,人們從不大聲喧嘩。這里,反映出法國人待人以禮,具有傳統(tǒng)的文明習慣。他們懂得一條原則:尊重別人,也就尊重了自己。
到異國他鄉(xiāng),問路是常有的事。但在法國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無論在巴黎,還是到偏遠的中小城鎮(zhèn),我所遇到的都是熱情人。有一回,我們站在十字路口,判別不出回寓所的方向。一位老態(tài)龍鐘、步履蹣跚的大娘迎面走來,我尊敬地向她打聽。哪知道,這位大娘要送我們。我怪不好意思的,勸阻她幾次,她還是堅持要送。臨別時,她說:“我們法國人,象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樣,有好人,也有壞人,好人畢竟是多數(shù)啊!”事隔多年,大娘的話和熱情仍然留在我心里。
的確,在法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管生活如何五光十色、花樣千變?nèi)f化、潮流此起彼伏,好人總是居多數(shù)。這就是我所了解的法國人。
(幼蘭推薦,摘自香港《文匯報》
(題圖:劉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