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銘
讀過《發(fā)型》,人們大概都會掩口失笑起來。但是,小說的意義卻不僅僅是在博人一笑。它分明另有一些引人思索的東西,讓人們在笑過之余,情不自禁地去尋找它們。
小說的故事是令人可笑的。彬彬姑娘的“失誤”,成了縣城惹人注目的時髦風潮。又由于縣報的推波助瀾,一時還成為大家的議論中心?!肮媚锏膼鄞虬纾瑦圳s時髦,好在小城人不再有什么偏見”,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xiàn)的好氣象;但如果“愛打扮,愛趕時髦”到如此盲目的地步,則也不免讓人看了覺得心里酸酸的。生活中這一類笑話確實不勝枚舉,比如戴著貼了商標的“麥克”鏡或穿著印有“Kiss me”(吻我)字樣的T恤衫招搖過市的少男少女其實均可作如是觀。生活由于開放而變得活躍和充滿美的魅力,置身其中的愛美的人們,是不是該同時具有美的素養(yǎng)呢?這兩者間的不協(xié)調(diào),就是這類富有諷刺性效果的生活事件的根源。這類事件現(xiàn)在被作者捕捉而來,成為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線索,于是也就使小說具有一種喜劇性的效果。
但作者的發(fā)掘并未就此終結(jié)。小說描寫了圍繞“發(fā)型”風波所開展的討論。討論的角度是“美學”的,但那種“邏輯方式”人們都似曾相識。當然不會有勝負。關(guān)心“討論”的人們得到了什么收益呢?只有縣報因此銷路“上漲”了一陣。到這時,“發(fā)型”風波所牽涉的已不僅僅是年輕人如何愛美的問題,而是一種意義更重大也更深刻的社會現(xiàn)象。這種社會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人們應當怎樣去認識它,對待它甚至解決它?小說沒有回答。讀者朋友們,看一看各自的周圍,你們能試著回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