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對于繪畫傳統(tǒng)的學習,“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有過一段“怪”論,叫作“師其意不在跡象間”。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因為,繪畫是一門形象的藝術,比如說對傅抱石先生的繪畫藝術,你怎么擺脫得了他的《江山如此多嬌》、《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風吹下紅雨來》等等精品杰構的恢宏形象?特別是他的學生,一旦擺脫了這些,手頭竟沒有一兩張先生的墨寶,豈不“如入寶山空手回”?然而不然,,佛家倡導“說空不空”,這“空”不是空無而是實在,是繪畫藝術深層結構的“真意”所在,誠如陶淵明所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币狻⑾蟮倪x擇,是一個兩難的悖論。宋代的歐陽修卻有一個辦法,這就是他在《盤車圖》詩中所說:“得意忘形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薄c其粘著于繪畫的表層形象,不如撇開繪畫本身轉而去誦讀詩文!這正是當機煞活,斬斷葛根,抉盡畫筌三昧。對此,同時代的蘇東坡又有一句注腳:“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倍弋愘|同構,而前者恰好妙在有意而無形。于是,鄭板橋所提出的難題總算得到了圓滿的解答。
回到抱石先生的藝術上來,究竟如何才能擷取《待細把江山圖畫》等作品中的“真意”呢?得繪畫“正法眼藏”者,自然不妨由靜觀心賞繪畫的筆墨形象,進而摒落簽蹄、直探本源。至于一般寡知“得意忘形”者,我建議他們干脆不用一板一眼地皮毛傳襲、亦步亦趨,抱石先生的畫作可以束之高閣,抱石先生的美術論著卻是不可不讀的。借用歐陽修的說法:“不若讀書如讀畫?!?/p>
抱石先生在弱冠之年即潛心于美術史論的研究,自一九二五年撰寫《國畫源流述概》,茲后樂此不疲。一生著述豐盈,達一百五十余篇(冊),計二百萬字,涉及繪畫、工藝、金石篆刻、中外美術比較各個方面。這本《傅抱石美術文集》共編集了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其中包括《中華民族美術之展望與建設》、《關于中國畫的傳統(tǒng)問題》、《筆墨當隨時代》、《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在更新的道路上前進》等富于現(xiàn)實意義的文章。在這些論文中,先生大聲疾呼中國畫的“生命”在于“變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由于時代變了,生活、感情也跟著變了,大膽地賦以新的生命,大膽地尋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們的筆墨能夠有力地表達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歌頌和熱愛?!边@是抱石先生本人由“讀書如讀畫”所得出的必然結論,和所選擇的必然的藝術追求。
鄧椿《畫繼》有云:“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笨梢哉J為,正因為抱石先生在史論方面的造詣宏深,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格高境大,有別于一般畫而無文者的意匠淺陋,“雖曰畫而非畫”。反過來,又正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真切體會,所以他的史論博大精深,有別于一般脫離實踐者的隔靴搔癢。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因緣,在抱石先生的藝術中體現(xiàn)得再清楚不過。
《文集》的編者葉宗鎬是抱石先生的東床。傅夫人羅時慧在《序言》中介紹宗鎬同志的工作,“為尋找抱石的文章,跑遍了南京、上海、北京的各大圖書館”,手抄翻拍,殫心竭力,甚至弄到受凍得病。這不禁使我感動,也使我悲哀。抱石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兩份遺產,一份是他的創(chuàng)作,另一份便是他的史論著述。我想,對于他的前一份遺產,任何個人或者博物館,都是視同拱璧的;而對于他的后一份遺產,人們竟棄如敝屣,最后還是由他的女婿孤苦地搞出這樣一部缺落的《文集》。世人的厚彼而薄此,也就難怪歐陽修要慨嘆“得意忘形知者寡”了!
(《傅抱石美術文集》,葉宗鎬選編,江蘇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4.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