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讀書》,最好采取什么姿勢?
這話說得離奇。《讀書》的讀者多半是“讀書破萬卷”的,難道這一點還要你說!
讀者如何讀,當然有讀者的自由,但是就編輯來說,卻不能不考慮一下這件事。假如我們希望讀者正襟危坐,左邊有二十四史,右手放著《不列顛百科全書》,邊讀邊作札記,嚴肅認真,一絲不茍,那么刊物應是一種編法。假如我們設想的讀者是橫靠在躺椅上,信手拿起刊物,從自己喜歡的那一篇文章隨便讀下去;或者是把刊物揣在口袋里,什么時候乏了掏出來翻翻——那么這刊物又該是一種編法。
我們的設想,《讀書》的讀者應多半是后一類。不過,由于工作的缺失,有的文章又常常失之艱深,使得讀者不能在第二種閱讀姿勢下終卷。于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看不懂”的反映。這個意見是值得注意的。
在作者的協(xié)助之下,對這一期的文章作了一些努力。是否完全深入淺出了,實未敢必。不過由此使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信心:即使談過去很少接觸的新觀念,還是可以做到淺顯明白的。我們的目標是:在不改變刊物的宗旨、特色的前提下,使得沒有有關專業(yè)訓練而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的讀者,都能在第二種姿勢下有興趣看完《讀書》的文章。
我們強調“沒有有關專業(yè)訓練”,因為這是一個綜合雜志。談哲學,論經(jīng)濟……對象都是外行。經(jīng)濟專家要了解自己的本行,自然不會找上《讀書》。我們又假定讀者“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是因為這里不準備為影星艷史、勇士格斗之類提供篇幅。
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只望作者、讀者多加協(xié)助,也祝愿我們自己不要喪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