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山
印度古代的詩,是印度古代璀璨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有的內容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代代相傳,它們事實上已成為社會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它們有的揭露了社會的丑惡,有的唱出了善良的愿望,有的宣揚了處世的哲學,有的則表達了對未來的向往。現(xiàn)介紹幾首印度古代格言詩,以冀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我們的鄰邦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
一
壞人和蛇比,誰壞?
我看壞人比蛇壞。
蛇咬人一口忙竄走,而壞人,步步緊逼把人害!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蛇咬人,只是出于“本能的自衛(wèi)”,并非與被咬者有宿怨深仇。而壞人卻不然,如果與某人作起對來,可不得了!他千方百計,煞費苦心,必欲將對方置之死地而后快。甚至使對方的親友也受到株連。在藝術手法上,作者選擇了“蛇”這一殘暴狠毒的形象,作為壞人的對比,可謂十分切貼!我國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不也是用毒蛇來揭露苛政的嗎?
二
瘡上眾蠅喜開懷,
天下國王都愛財;
庸人自擾終日吵,
圣人好靜絕塵埃。
作者一開始,就用“瘡上眾蠅”揭示出一幅骯臟丑惡、不堪人目的畫面,而且,“眾蠅”正活生生地“喜開懷”呢!正如我國元代馬致遠在套曲《秋思》中所揭露的:“鬧嚷嚷蠅爭血!”顯然,作者所指,決不止此“眾蠅”,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世界上那些追名逐利者,無不如此!作者以此起興,既鞭答了國王,又譴責了庸人,而且,“愛財”、“終日吵”都寫的一針見血,正中要害。最后的歸結是對“圣人”的頌揚。這“圣人”,在印度古代嚴格的種姓制度下,就是社會地位凌駕于國王之上的婆羅門僧侶?!笆ト恕彼弥办o”,除了環(huán)境的幽邃靜謐之外,當然也包含著超脫,和馬致遠在同一篇作品里所寫的“紅塵不向門前惹”是一致的。這只是在階級社會中,受苦難的人們的一種希冀,甚至是幻想,事實上是辦不到的。
三
貪而不得頓生怒,
情海欲魔亦屬貪。
貪甚則癡毀將至,
貪乃罪孽萬惡源。
貪欲確是萬惡之源。貪欲本身是沒有限制的,一般以滿足為限。而正常的滿足,必須符合客觀條件的可能。所謂“知足常樂”,正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然而,不知足者,何其多也!打開歷史看看,多少杰出之士,往往因為貪婪于權,落得身敗名裂。
四
一腿一足怎走路?
單腿單足不成步。
但凡事業(yè)有成就,
必有朋友來相助。
這首詩的比喻極為通俗生動?!耙煌纫蛔恪碑斎徊荒堋白呗贰保源藖硇蜗笳f地明:“朋友”,在個人事業(yè)成就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謂“朋友”,是廣義的朋友。如馬克思、恩格斯就是最好的典范。而居里教授與居里夫人,既是志同道合的密友,又是終身的伴侶。這種“朋友相助”,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面,不乏其人;在自然科學的領域,尤為顯著。個人的任何成就,都包含著過去科學家的心血與努力。沒有瓦特的蒸汽機,就沒有富爾敦的輪船。沒有富蘭克林的電,也就沒有馬可尼的無線電,更沒有貝爾德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裝制成功的第一臺電視機??茖W,就是這樣地在積累,在發(fā)展,蒸蒸日上。
五
循規(guī)蹈矩不偏邪,
口說真話不說假。
高瞻遠矚勿近視,
莫朝后看向前跨。
這首詩充滿普遍真理,充滿積極意義,以此對人們進行道德、倫理、前途、理想的教育。一個人一生,應該遵紀守法,光明磊落,高瞻遠矚。要反對歪門邪道,陰謀詭計,更要反對近視,朝后看,坐井觀天,鼠目寸光。總之,作為人,來到世上的人,應該永遠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六
牛憑香味知草鮮,
亞利安人靠經典。
國王辦事靠心腹,
凡人只信一雙眼。
亞利安人(Aryans)是印歐家族(TheZndo—EuropeanFamiIy)的祖先,原居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后因戰(zhàn)爭(實際上是人口膨脹)分為兩支,各奔東西。西去者,即今絕大部分歐洲各族(芬蘭、斯堪的納維亞、瑞士、匈牙利等除外)。東來者,波斯、阿富汗、印度等(印度德干高原南部各邦,原系印度土著,亦除外)。在這首詩中,亞利安人是印度人的自稱?!敖浀洹?,即印度古代的“吠陀經”,基本上是古代印度的法典。
“心腹”一詞,原文是“間諜”、“奸細”,此處只能譯作“心腹”或“親信”。
這首詩中的四個形象,三個正面的:牛、亞利安人、凡人;一個反面的:國王。
牛,在印度,是原始拜物教所膜拜的動物,因此,牛在印度,可謂養(yǎng)尊處優(yōu),得天獨厚。入選之“神?!保^系紅志,隨處遨游,興致一來,就橫臥在加爾各答鬧市的電車道上,交通規(guī)則失效,警察無可奈何!但行人皆無任何怨言,紛紛繞道他行。
“凡人只信一雙眼”一句,極為深刻,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人民有雪亮的眼睛”啊!
最倒霉的還是國王!作者極為巧妙地揭露了國王所依靠的,盡皆權臣宦官。這一點,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在印度,而且在許多國家的封建王朝里,也都會有權奸當?shù)?,陷害忠良?看來,這些印度古代的詩歌中,還真是有不少古典批判主義的精神呢!
(陳英摘自《名作欣賞》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