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花葉不相倫①,
花入金盆葉作塵②。
惟有綠荷紅菡萏③,
卷舒開合任天真④。
此花此葉長相映⑤,
翠減紅衰愁殺人⑥。
〔作者介紹〕
李商隱(公元813年—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縣)人,是晚唐時(shí)期杰出的詩人。他幼年喪父,家境困難,曾“懸頭苦學(xué)”,得中進(jìn)士:雖懷有遠(yuǎn)大抱負(fù),但卻終身不得志,多在藩鎮(zhèn)幕府中做僚屬。他寫了許多揭露當(dāng)時(shí)政治黑暗、反映社會動亂的詩,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愛情詩也寫得好。他的詩,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語言凝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品編有《李義山詩集》。
〔注釋〕
①倫:類。不相倫,即不是同類,不一樣。
②金盆:指價(jià)值昂貴的花盆。作塵,化作塵土。
③惟有:只有,獨(dú)有。綠荷,指碧綠的荷葉。菡萏(hàndàn憾旦):即荷花。
④卷舒:卷縮和舒展,形容荷葉由小到大的生長姿態(tài)。開合:開放和合攏,形容荷花的長勢。任(rèn認(rèn)):任意,不拘束,盡情地。天真:不受禮俗影響、制約的性情。例如,“天真爛漫”。
⑤長(cháng腸):兩端的距離大,兼指空間和時(shí)間,這里指時(shí)間。相映:互相照應(yīng)、襯托。
⑥翠:指荷葉。紅,指荷花。殺:形容極甚之辭,猶言“死”。愁殺人,即愁死人。
〔分析〕
荷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叫“蓮”,夏季開花呈淡紅或白色,葉子肥大如傘狀,蓮鞭在泥中膨大成藕。花、葉可供觀賞,藕可食用。我國中部和南部的淺水塘泊中,廣為種植。李商隱的《贈荷花》詩,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和富有哲理的議論,說明“荷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的道理,贊美了人們之間團(tuán)結(jié)合作的可貴精神。
詩的一、二兩句,用對比的方法寫花、葉,為后面寫荷作鋪墊?!笆篱g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薄笆篱g”即人世間,指一般的人。這是說:在一般人的眼中,花和葉的價(jià)值、地位是不一樣的,只重視花而不重視葉,把花栽在金盆或折來插在玉瓶里,卻讓葉子落在地上化為泥塵。
中間兩句重點(diǎn)突出,描寫荷花?!拔┯芯G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币馑际钦f:荷卻與其他的花不同,它的花、葉同時(shí)生長,露出水面,花兒含苞待放,葉子呈尖尖角,然后漸漸地舒展,盡情地開放。唐代詩人李白贊美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平靜的池塘里,清水漣漪,紅花綠葉,使人見了心曠神怡。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焙竺鎯删?,抒發(fā)詩人的感情,贊美荷花。夏去秋來,荷花與荷葉漸漸地枯萎。在整個(gè)生長過程中,荷的花、葉相依為命,形影不離,而且相輔相成,彼此照應(yīng)。直到花謝葉殘,它們都配合得很好,真正做到休戚相關(guān),始終不渝。荷的這種精神使詩人深受感動,贊嘆不已。然而,“翠減紅衰”又使詩人感到惋惜。讓池塘里永遠(yuǎn)是花紅葉綠,那該多好呀!“愁殺人”,就是非常惋惜,表現(xiàn)出詩人對荷花的熱愛。
這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很高。全詩采用擬人的手法,把荷花、荷葉人格化。它深刻地說明:綠葉扶紅花,花枝更俊俏;人們之間也要互相支持,努力合作,才能夠把事情辦好,切不可壓抑別人以顯示自己。楊磊
(摘自《亭亭山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