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芝
血液是人體維持生命,保障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年人每公斤體重約有80毫升血液。體重50公斤的人,全身總血量約4000毫升。人體如在短時間內失血五,六百毫升以上,就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程度的頭昏,臉色蒼白,脈搏快速等癥狀,需要補充血液。如果失血量很大,還會出現呼吸急促,出冷汗等所謂出血性休克,此時如不緊急補充血液,就要危及生命。另外,作為一種治療措施,如慢性失血或白血病等血液病造成的貧血,有時也需要補充血液。
醫(yī)療部門為了適應醫(yī)療搶救的需要,經常組織一些人獻血。除了采用新鮮血液,還可把血液中的血漿,制成奶粉樣的千粉,稱為冷凍干粉血漿,貯藏、運輸和應用都很方便。不少國家把它作為國防儲備物資。
獻血者一般一次要取出二、三百毫升血液。有人問:“這樣會影響健康嗎?”其實,這種顧慮是多余的。只要措施得當,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血細胞在人體內本來就不是“長生不老”的:紅細胞壽命最長,也不過120天左右;白細胞壽命較短,只能生存21天左右;血小板壽命最短,只八、九天使要“夭折”。衰老和新生不斷交替著,即使不獻血,部分血細胞也會在體內自然破壞。例如,婦女自青春發(fā)育期至絕經期約有30年,每月的月經失血量約一、二百毫升。30年中,一個婦女可陸續(xù)失去血液五,六萬毫升,而健康的婦女都能長期忍受,照常工作。
那么,血細胞到達一定壽命而自然破壞或從體內失去以后,又是從哪里新生出來的呢?
讓我們先從胎兒的造血機能談起。胎兒自后期以至出生后,骨髓便已成為主要而永久的造血器官。那時骨髓網狀組織的網眼內,充滿各種造血細胞和血管,呈紅色,稱為紅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五,六歲起,紅骨髓在管狀組織中逐漸被大量脂肪細胞所替代,呈黃色,變成黃骨髓。黃骨髓在一般情況下不再具有再生血細胞的功能了,但一旦失血,黃骨髓能很快又轉變?yōu)榧t骨髓,同原有的紅骨髓一起參加血細胞的新生任務,補充失去的血量。
事實上,人體所有的血液也并不是全部在心臟血管內循環(huán)流動著的。人在安靜狀態(tài)時,循環(huán)流動著的血量不超過金身總血量的3/5,其余的2/5則貯存在肝臟、脾臟和皮下結締組織的毛細血管內。它們幾乎與循環(huán)著的血液不相混淆,好象是人體的貯血倉庫。一旦獻血(一般一次二,三百毫升,僅占全身總量的十幾分之一),周圍循環(huán)流動著的血液是會有所減少,但依靠了人體微妙的適應能力,從所獻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鹽分,可以在一二小時內由血管周圍的組織液滲進彌補,失去了的血漿蛋白質,肝臟會立即加速合成,使它在一天左右內完全恢復。失去的紅、白細胞也會得以補充,因為這時“貯血倉庫”內的血液會有一部分進入循環(huán)流動著的血液內。因此獻血后人體內循環(huán)著的總血量很快便會得到補充,恢復正常。
據科學研究,獻血后人體內會多產生一些促進血液新生的因子,從而刺激骨髓,使血細胞增生亢進。前面說過。這時即使平時不參加造血的黃骨髓,也部分轉變?yōu)榧t骨髓共同參加造血,而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也起著重要作用。在獻血后再補充適當營養(yǎng),恢復就更快。
獻血是救死扶傷、發(fā)揚革命人道主義的崇高行為。我們既要保障獻血人員的健康,又要保證受血病人的安全。例如,規(guī)定參加獻血的人員一定要經過體格檢查硬驗血,符合獻血健康標準的才可參加。在月經期、懷孕期和哺乳期內,不宜獻血。獻血前要有足夠睡眠}獻血后雖可照常工作,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采血時針頭要接觸皮膚,因此,獻血者最好事前洗個澡,換上清潔的衣服,至少手臂應先用肥皂熱水洗干凈,并剪去手指甲。獻血當天早晨只能吃些清淡的東西,如稀飯,饅頭及醬菜等,不要吃油脂較多的食品,如油條,肥肉及牛奶等。因后者會增加輸血反應,對將要受到輸血的病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