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旺
孫悟空智取芭蕉扇,撲滅火焰山八百里火海,這當然是神話。有意思的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nèi),確實有過一座名副其實的火焰山。
火焰山,一稱土孜塔格,在吐魯番盆地中部,長約一百公里,寬約十公里,是博格達山以南的低丘,海拔高度一般在五百米左右,最高峰在勝金口附近,海拔高度八百多米。這里的地層屬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棕紅色砂頁巖,山上寸草不生,在烈日照射下,猶如熊熊烈焰,并非真的有火在燃燒。
筆者今年九月曾到火焰山作地質(zhì)考察,發(fā)現(xiàn)火焰山一帶歷史上確實有過烈焰熊熊的時候,這是因為在侏羅紀地層中含有煤層,曾發(fā)生自燃;近地表較厚的煤層已經(jīng)自燃殆盡,剩下的是紫紅色的燒結(jié)層。在新疆,煤層自燃并不稀罕,如今一些地方一到夜晚,猶如萬家燈火,蔚為奇觀。試想,在若干年前,火焰山煤層自燃的時候,那不就是一片火海嗎?
說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書也有記載,據(jù)王延德的《高昌行記》說:“……北庭北山(即火焰山)中出鋼砂。山中常有煙氣涌起,而無云霧。至夕光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一年冬天,當他第一次經(jīng)過火焰山時,曾寫了一首《經(jīng)火山》詩:“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庇捎诠湃瞬恢烂簩?,為什么會發(fā)生自燃,才說“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個問題得到了科學的解釋。原來火焰山中那些近地表的煤層,在通風不良的環(huán)境中,時刻在進行著氧化。由于吐魯番盆地的氣溫很高,這就加快了煤的氧化。氧化產(chǎn)生的熱量在煤層中不易散發(fā),當溫度達到煤的著火點的時候,就自發(fā)地燃燒了。
(摘自1983年10月25日《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