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興
在歐洲,很多人忌諱“十三”,認為它是一個不祥的數(shù)字。在眾多篤信“十三”為不祥數(shù)字的人中,也不乏音樂家,其中又以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最為典型。瓦格納生于1813年,他的名字又恰好是十三個字母組成,他生下僅幾個月,父親就去世了,跟著后父生活并不稱心如意。十三歲起他開始脫離家庭獨立生活。他的前半生一直處于動蕩不定的生活之中。瓦格納畢生致力于歌劇創(chuàng)作,他的歌劇每逢十三日上演都會使他提心吊膽,特別是他的那部重要歌劇《湯豪賽》于1861年3日13日在巴黎大歌劇院上演,慘遭失敗,更加深了他的這一觀念。說來也巧,代表瓦格納歌劇改革的最高成就、分四個晚上連續(xù)上演的大型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又恰恰被選在1876年8月13日起在拜壘特節(jié)日劇院首演。更巧的是,1883年2月13日這位杰出的作曲家終于因心臟病死在他的寫字臺旁。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
在交響樂創(chuàng)作中,使音樂家敏感的數(shù)字要數(shù)“九”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舉世聞名的九大交響曲,以后舒伯特、德沃夏克、施波爾、格拉祖諾夫、伏昂·威廉斯、阿特堡等作曲家又都是寫了九首交響曲后去世了。于是“九”被一些人認為是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忌數(shù)。最有趣的是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瑪勒寫了八部交響曲后,注意到前輩多人結束在交響曲創(chuàng)作“九”字上,而同代作曲家勃魯克納在寫完第九交響曲后也去世了,于是他有意地避開了交響曲的編號,創(chuàng)作了一首無編號的根據(jù)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寫的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首作品發(fā)表后安然無恙,接著他又創(chuàng)作了編號為第九的“D大調”交響曲,可是這首作品完成后他還是死了。
其實“十三”與“九”引出的故事純粹是一種巧合。拿交響曲來說吧,由于其難度較高,因此作曲家們一般都是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才開始交響樂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一首交響曲常常得化費一、二年,有的要七、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于是九首交響曲的完成,作曲家往往也到了壽終正寢的年齡了。而這些巧合只不過給人們增加了一點談笑的材料而已。
(摘自1983年9月18日《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