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瓊澄
自《祝您健康》刊登“防治肌肉萎縮的體育療法”一文后,本人陸續(xù)收到來自四面八方近百封讀者來信。
現(xiàn)對必須進行體療的肌肉萎縮患者,在治療中如何進行定期自我檢查肌力、肢圍以評定療效,如何制定運動處方問題介紹如下:
一、如何拴查肌力:一般肌力測定可分為0~5度的六級記分制:(括弧內(nèi)百分數(shù)示保存的肌力)
0度(0%)完全癱瘓,
1度(10%)
肌肉有收縮而無肢體運動;
2度(25%)
肢體可在床面作主動運動,但不能作克服地心引力的動作。
3度(50%)
能克服地心引力作主動運動。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
4度(75%)
能作抵抗阻力的運動,但比正常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減弱
5度(100%)正常肌力。
二、如何測量肢固:為盡量減少誤差,體療前后多次檢在應(yīng)取肢體的同一高度測量,如上肢可選上臂肱二頭肌肌腹處,即于屈肘位肌肉緊張收縮時肌腹隆起最顯處進行測量,然后皮尺不移動在同一處測量肌肉放松時的國度,記錄時以肌緊張圍度/放松圍度登記之。前臂取肘下最粗處測量。大腿圍以髖骨上界為準,可取髕上5厘米、10厘米或20厘米處測量均可,小腿圍取最粗處測量。所有肢圍均應(yīng)同時測定左右肢體,便于比較患側(cè)肢體肌肉萎縮程度。要求體療前測定一次,以后每治療一個月后復(fù)查一次。
三、如何制定運動處方:根據(jù)治療前后多次復(fù)查肌力和肢圍增長情況,綜合病情、自我感覺、肌力與肢圍情況,決定運動量大小、增減運動量及運動時問,此稱運動處方。例如;肌力僅0~1度時可作按摩加被動運動,每次時間為每個肢體約15~20分鐘。2~3度時除按摩和助力運動外可加肌肉靜止性運動,下肢還可加靜止半蹲等動作,每次時間約20~30分鐘。當肌力達8~4度時,則可采用各種器械活動和肌肉動力性練習及累逃抗阻法練習,使肌肉盡快恢復(fù)正常,每次鍛煉時間30~60分鐘。以上各種練習初起每日1~2次,鍛煉適應(yīng)后無任何疲勞不適感可適當增加運動時間和次數(shù)。防治肌肉萎縮的具體體療方法清參照本刊1982年第4期(7~8月號)。
來信中有不少患者系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重癥肌無力或側(cè)束硬化癥等肌肉疾病,此類疾患系神經(jīng)肌肉疾病,至今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數(shù)與遺傳有關(guān),體療作用不大,有時甚至會增加體質(zhì)消耗,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恢復(fù),故不宜采用體療,應(yīng)進行有關(guān)??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