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彥
骨折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損傷,發(fā)生骨折后,處理如不當,輕者會遺留下肢體的活動功能障礙,重者則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病殘,甚至喪命。因此,了解一些骨折后的現(xiàn)場搶救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怎樣初步判斷骨折?
1,受傷以后,不論是否骨折或是單純軟組織受傷,均可有疼痛、活動障礙、受傷部位變形(腫脹、骨變位)和皮下出血等表現(xiàn)。但是,四肢骨折,多半使肢體的運動功能基本消失;如再加上肢體顯著腫脹和皮下出血,就可據此初步判斷已發(fā)生骨折。但也有這樣的骨折,雖疼痛而仍能活動,例如肱骨(即上臂骨)頸部的嵌插型骨折,或橈骨(即外側的前臂骨)下端骨折,而且,有的股骨(即大腿骨)頸部的嵌插型骨折尚可以行走一、兩百米,甚至還有能騎自行車的。另方面,也有只是軟組織受傷就不能起立或行走的。
2,骨折所特有的兩種表現(xiàn):(1)骨折斷端可有異常活動。特別是上下肢的長骨骨折后,其活動與正常的骨骼有顯著差別。(2)骨折斷端遇到活動時,可發(fā)出接觸碰擊的聲音。
但是,驗證這兩種特有的表現(xiàn),往往給受傷者帶來痛苦,并且可以造成進一步損傷(如骨端刺破神經、血管等)。因此,已可初步判斷有骨折者,不要再特意作此兩種檢查。
3,怎樣判斷嚴重骨折損傷?如受傷者很快就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發(fā)涼,躁動不安,甚至昏迷,同時脈搏細弱、血壓下降,這是出現(xiàn)休克,說明傷情較重。一般較大的骨折(如大腿股骨骨折),或多處骨折的人,出血多,加上劇烈疼痛,容易發(fā)生休克。
如果休克愈見加重,往往說明與此同時,腹腔內臟有重大損傷,傷情可能很嚴重,應急送醫(yī)院搶救。
怎樣初步處理骨折?
如初步判斷已發(fā)生骨折,必須就醫(yī)治療。切不可自己胡亂處置,免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是,在送醫(yī)院或等待醫(yī)生來到之前,為了制止創(chuàng)傷進一步加重,也可以進行一些初步的急救處理。
骨折可以分為兩種:骨折斷端與外界不相通的稱為閉合性骨折,骨折斷端與外界相通的稱為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的斷端外露,創(chuàng)面已經受污染者,不要急于把骨折復位,以減少再污染的機會。可即用清潔紗布、毛巾、手帕或襯衣布進行包扎,保持原位固定。
有出血者應立即用加壓包扎法止血。有較大血管猛烈出血,壓迫出血部位止血無效,可用止血帶緊扎,肢體出血部位的上端止血。止血帶以軟橡膠管或帶為好,也可用布帶、三角巾、皮帶等。由于緊勒的止血帶容易造成皮膚損傷,所以一定要先在傷肢皮膚外面裹上數層布,再將止血帶上在布外;或者把止血帶上在衣褲外面也可。止血帶不要勒得過緊,當然太松也不起止血作用。上止血帶的部位:上肢是上臂的上1/3處,下肢在大腿中下1/8交界處。已上止血帶者,注意每隔一小時左右要松開止血帶幾秒鐘(氣候寒冷、肢體溫度較低時,時間可稍延長);緊扎時間長了可引起肢體壞死。但在運送途中切勿放松止血帶,以免發(fā)生止血帶休克。
對閉合性骨折同樣要防止第二次變位,避免骨折片刺傷或壓迫周圍欹組織,造成進一步損傷并加劇疼痛。
骨折以后立即要進行的是暫時固定,這是重要的急救措施。以下是各部位骨折的常用固定方法。
上臂骨折:用一塊合適的夾板、木板或硬紙板等放于上臂外側,腋窩要墊一塊折疊的毛巾或襯衣,再用繃帶或布條固定。
前臂骨折:用兩塊夾板或木板、硬紙板等放于前臂伸屈側,以2~8條布帶固定,再用三角巾或布帶將前臂懸于胸前。對整個上肢如無固定材料,可將上肢用布帶固定在胸壁上。
大腿骨折:用一塊從腋窩到腳的長夾板或木板置于肢體外側,另一短板置于大腿內側,綁扎固定。
小腿骨折。用兩塊夾板(或木板一長一短,長的放在小腿外側,短的在內側)固定。如無固定材料,可將骨折的下肢與健側下肢一起綁扎以使其固定。
脊柱骨折:絕對不許彎曲搬運。為避免損傷脊髓神經造成截癱,或已形成截癱防止加重癱瘓,應用木板或門板擔架。要由三個人進行搬動,一人牽扶頭部,另兩人同時用力將傷員滾到門板上,保持俯臥位。如是頸椎骨折,傷員應取仰臥位,頭部保持后伸,頸兩側應擠以疊卷起來的衣服或其他代用物,以保持頸部固定,防止頸部旋轉活動,并注意呼吸情況,防止發(fā)生止血帶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