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貴
我國有一句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說,皮都沒有了,毛又長在什么地方呢?在一定意義上,用這句話比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很形象的。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包括有許多層次、系統(tǒng)和結構。其中既有經濟生活,又有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實現(xiàn)崇高的社會理想,就要搞清各種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區(qū)別什么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社會關系,什么是從屬的和派生的社會關系,它們怎樣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在社會發(fā)展中各處于何等地位、各起何種作用,從而認識和掌握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馬克思提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一對范疇,具體論證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他科學地回答了社會歷史觀中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我們知道,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由于生產勞動使猿變成人,才產生人類社會。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也離不開生產勞動。進行生產勞動,離不開兩種最基本的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運用生產工具改造自然界,從自然界取得人們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再一個是人與人的關系。生產,從來是社會的生產。人們結成一定的關系才能進行生產,與世隔絕、孤零零的“個人”是沒有辦法進行生產的。英國作家笛福寫了一本著名的小說《魯濱孫漂流記》,說魯濱孫一個人流落到荒無人煙的孤島,在那里從事漁獵、畜牧和農業(yè)勞動,這好象是孤立的個人也可以進行生產。可是,請不要忘記:魯濱孫手中有社會為他提供的槍枝,有人們留給他的火藥,有從破船上找到的裝有刀子、斧子、釘子等各種工具的小箱子。這些都是別人勞動的產品;沒有別人的這些勞動,他就無法對付野獸,獵取食物,砍伐樹木,蓋起房屋。在原始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利用最簡單的工具如石頭、木棒等等進行生產,單是為了對付兇猛的野獸,就需要依靠集體協(xié)作的力量。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仿佛是單個人進行的,與社會沒有什么聯(lián)系??墒?,他們生產上用的鋤頭、鐮刀之類,還是需要從冶鐵業(yè)和手工業(yè)工人那里取得。在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階級霸占的情況下,農民要進行生產,更得同地主發(fā)生關系,從那里租來土地,然后以地租的形式把大部分產品送給地主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除了雙手一無所有,不到資本家的工廠里去做工,不同資本家發(fā)生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更是不能進行生產。所以,在生產中人們只有結成一定的關系,才可能有人對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一定社會的生產力;人和人在生產中的關系,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包括三個基本的層次:一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二是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三是產品分配關系。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所有制關系。
人類社會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體。除了生產關系以外,還有政治關系,這種關系體現(xiàn)在各種政治制度中,體現(xiàn)在政權、軍隊、警察、法院、黨派團體等國家機構和政治機構中。此外,還有思想關系,這種關系體現(xiàn)在各種意識形態(tài)如哲學觀點、法律觀點、宗教、道德、藝術等觀念之中。那么,在所有這些關系中,哪些是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哪些是非基本的、被決定的呢?也就是說,決定一個社會性質和面貌的是哪一種社會關系呢?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這個問題是沒有人能夠正確回答的。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人的思想決定社會的面貌,尤其是少數(shù)英雄豪杰、帝王將相的思想決定一切。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杰出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陀^唯心主義者認為,社會的面貌和變化決定于早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xiàn)以前就已經在某個地方神秘地存在著的所謂“絕對觀念”。這些都是把精神看成是本源的東西,是決定一切社會關系的最根本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貢獻就在于,他們把唯物主義徹底地貫徹到歷史領域,“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和原始的關系”。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是客觀的物質關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定的生產關系構成某種社會的經濟基礎,在這個經濟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以及按照這些思想觀點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和設施如政治法律制度等等,構成該社會的上層建筑。我們判斷一個社會的性質,最根本的,就是看它的經濟基礎如何。
那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內容和性質;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反映,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在原始社會,生產資料為公共所有,人們在勞動中處于平等地位,產品平均分配,沒有階級和階級剝削,因而在它的上層建筑里就沒有國家這樣的暴力組織,也沒有私有觀念。在階級社會,由于出現(xiàn)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出現(xiàn)了階級和階級剝削,也就相應地出現(xiàn)了維護私有制的國家政權以及反映私有制的私有觀念。上層建筑中的國家機器、政治法律制度等,直接反映經濟基礎的需要,二者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比較容易看清。而意識形態(tài)中的某些部分,如宗教,離開經濟基礎較遠,往往被一些中間環(huán)節(jié)弄得模糊不清,似乎它并不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其實,它歸根到底也是反映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我國山西省有個云崗石窟,那里有十萬左右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高大雄偉,顯示出舉世獨尊、無與倫比的氣概,其他佛像則各按品級,一個低似一個,而那些最為矮小的飛天和侏儒則力舉重物為大佛像服務。這些,不就是封建社會階級關系和等級制度的反映嗎?所以,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xiàn)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痹陔A級社會,由于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各個階級有不同的物質利益,反映到上層建筑領域,在政治上也就表現(xiàn)為階級對抗和奪取政權的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也就表現(xiàn)出互相對立的傾向。
經濟基礎的變化還決定著上層建筑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發(fā)展的方向。當著某種經濟基礎處于上升過程時,反映它的上層建筑也是富有生命力的。當著這種經濟基礎已經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走向腐朽和沒落的時候,反映它的上層建筑也就走向腐朽和沒落了。舊的經濟基礎被消滅以后,反映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筑也就要或遲或早地被新的上層建筑所代替。當然,由于上層建筑一經產生,便具有自身的相對穩(wěn)定性,它的變化也需要一定的過程。
如此說來,上層建筑僅僅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力量了?不是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在經濟基礎上一經產生出來,就為經濟基礎服務,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完善、鞏固和發(fā)展。歷史上任何一個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和發(fā)展自己在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都毫無例外地建立和加強自己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資產階級如果不是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和根深蒂固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它在經濟上的剝削地位立刻就會垮臺。在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鞏固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有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tài),一句話,沒有強大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要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也是不可能的。
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這種反作用,按其性質來說,有兩種基本情況。一種是對經濟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一種是對經濟的發(fā)展起阻礙和破壞作用。這里的關鍵是看它所維護的生產關系是否同生產力的發(fā)展相適應。當著某種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時,建立在這種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對經濟的發(fā)展就起促進作用。反之,就起阻礙和破壞作用。所以,堅持和發(fā)展先進的、革命的上層建筑,批判和改革落后的、腐朽的上層建筑,是我們在政治思想戰(zhàn)線上的根本任務。
正確處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否定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如林彪、“四人幫”那樣,鼓吹“上層建筑決定論”,以為憑藉手中的政權、某些人的意志就可以任意改變一切,這是徹頭徹尾的歷史唯心主義,它必然在歷史規(guī)律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一種是否定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忽視政治思想領域的斗爭,放松政治思想工作,不注意國家機關的改革和黨的建設,這也是十分錯誤的。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共產黨的領導等等,同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基本相適應的,是實現(xiàn)四化的保證。因此,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同時也應看到,我國上層建筑中還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如舊社會的思想影響,民主和法制還不夠健全,機構臃腫,存在著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等等,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fā)展的。幾年來,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對這些問題積極地逐步加以解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