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量
《譯詩藝術(shù)的成年》和《譯詩漫筆》讀后
《讀書》今年第三期上卞之琳同志《譯詩藝術(shù)的成年》一文,對怎樣翻譯外國詩歌的問題,提出了極好的意見。他所提出的關(guān)于翻譯外國詩應盡量保持原詩本來的面目,同時又力求傳達原詩神味的觀點,是他從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經(jīng)驗中得出的寶貴成果。正象他所說的,“譯詩,比諸外國詩原文,對一國的詩創(chuàng)作,影響更大,中外皆然。”回顧半個世紀以來,在我國新詩格律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過程中,各家不同方法、不同風格和不同態(tài)度的譯作,是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的。“怎樣譯詩?”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認真探討一下。
卞之琳同志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關(guān)于楊德豫同志和屠岸同志的譯作,我完全同意卞先生的評價,確是可喜的成果。但是,關(guān)于飛白同志舉他自己譯馬雅可夫斯基詩的幾個實例所發(fā)表的意見,以及飛白同志在譯馬詩中的一些做法,我卻覺得卞之琳同志“極有說服力,非常生動,使我們耳目一新”的說法值得再考慮,說“他的譯本出來,一定會大大修正我們過去接受的馬雅可夫斯基詩的形象”的斷言言之過早。對此,我想列舉一些具體的情況,談點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是希望能就這些擺在眼前的實例,談一點自己對于如何譯詩的意見。
飛白同志《譯詩漫筆》一文的觀點是明確的。他認為:“譯詩時要受到意境、音韻的制約,常常顧此失彼,左右為難,似乎極不自由;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詩歌譯者卻又享有散文譯者所沒有的自由——更大程度的重新創(chuàng)作的自由。正因譯詩不能照搬原文,就不得不在融會原詩的基礎上,醞釀新的韻腳,新的排列,甚至新的形象?!?/p>
他在自己的譯詩實踐中也的確是在運用這種觀點。然而,我覺得,詩歌譯者比起散文譯者來,那游刃的余地要小得很多。這正是譯詩的難處。譯者只有盡可能地忠實于原詩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這個前提下力求傳達原詩的面貌和神味,音韻和意境,而不應該認為自己享有比散文譯者更大程度的重新創(chuàng)作的自由。融會原作是必要的,不融會是譯不好的。但融會之后所要做的工作,恰在于盡力保持原詩的韻腳(指押韻的規(guī)律,韻的落腳點,不是指原來的那個聲音,兩種語言不同,保持原詩的韻音是幾乎不可能的)和排列,甚至形象。而不可以任意代之以新的韻腳,新的排列,新的形象。我體會,這也就是卞之琳同志所說的“把外國詩譯成中國語言,既要有原詩在其本國語言里的同樣或相應效果,又要保持它外國的本來面目,否則除非通過原文,何由借鑒?”這段話的基本涵義。
現(xiàn)在,讓我們來就飛白同志自己所舉出的幾個他認為成功的譯例作一些具體的討論。如:
思想
可不能
摻水。
摻了水
就會受潮發(fā)霉。
沒有思想
詩人
從來就不能活,
難道我
是鸚鵝?
是畫眉!
這節(jié)譯詩讀來生動流暢,說明譯者是下過功夫的。但問題在于,如飛白同志所說,“發(fā)霉”這個意思原文中并無,是他加上去的,而下面與“發(fā)霉”押韻的“畫眉”原詩中也沒有。是他把原詩中的“火雞”這個形象改作“畫眉”的。對于這個從火雞到畫眉的變化,飛白同志鄭重做了說明,他說,他之所以要讓一只火雞變成畫眉,是為了“與‘發(fā)霉諧音。從漢語角度看,畫眉與鸚鵡同類,用來比喻沒有思想的詩人,大概還不算離題吧?”
但是他的確離題了?;蛘哒f,他因為運用了過多的“創(chuàng)作的自由”而離開原詩自己去創(chuàng)造了。無論“發(fā)霉”與“畫眉”這一對韻腳如何巧妙,它們都決不是馬氏原詩中的內(nèi)容。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這兩個東西,都是飛白同志憑空加之于原詩的。從這樣的譯文中,試問,讀者將如何向馬雅可夫斯基借鑒?就算畫眉與鸚鵡是同類吧,也不能以此作為把畫眉改變?yōu)榛痣u的根據(jù)。藝術(shù)的生命和特點,盡在于形象。我認為譯詩者除非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決不應該任意改換原詩的形象。一個火雞般笨拙、丑陋的東西,和一只小巧玲瓏、清歌悠揚的畫眉所給人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如果說,為了傳達馬氏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摻了水”的詩人的空虛和愚昧,恐怕“鸚鵡和火雞”這兩個原詩中的形象給人帶來的聯(lián)想,要比“鸚鵡和畫眉”準確得多。問題不在于飛白同志把“十幾斤的火雞翻譯成了二兩重的畫眉”,而在于他根本脫離了原詩的形式和內(nèi)容,這種做法,不管能有怎樣優(yōu)美的“音韻和意境”,它都決不是原詩的“音韻和意境”。這與一個翻譯者的任務是不相容的。我覺得,飛白同志所譯的詩,與原詩之間往往有較大的距離。讓我們繼續(xù)以飛白同志自己認為成功的譯例進行探討。
又如下面引出的一節(jié)詩的兩種譯法,都是飛白同志自己的譯文。他認為前邊的一個“直譯”不好,后邊的一個經(jīng)過他“調(diào)整”的好。這是馬雅可夫斯基《梅毒》一詩中描寫一個美國妓女的一節(jié):
空了許久的
肚子
和重量級選手——貞潔
格斗。
她
明確地決定:
“No!”
卻含糊地說道:
“Yes!”
貞潔
和空了許久的肚子
格斗,
一方是重量級選手,
另一方
也是。
她
明確地決定:
“No!”
她
含糊地答應:
“Yes!”
這里在飛白同志根據(jù)他的譯詩觀點對原作所作的“調(diào)整”中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從格律形式上看,比原詩多出了三分之一的詩行。這種“新的排列”是對原作的不忠實,我認為能不如此還是盡量不要如此。二,不正確地傳達了原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文義。可以理解,那個資本主義黑暗社會中賣淫為生的妓女,是肚子餓得受不了了,才使她的貞潔被迫讓步的。這正是原詩的主旨,是“空了許久的肚子”去找貞潔格斗,而不是如飛白同志所譯的貞潔找肚子格斗,同時,“直譯”告訴我們,原詩中兩個擬人化的形象中,只有貞潔才是“重量級選手”,肚子并不是,而在飛白同志筆下,這肚子卻“也是”了。
再如,飛白同志認為《百老匯》這首詩中的“燈光/象要/挖穿黑夜”這一句“直譯”“還不是詩,而是毛坯”,于是他給馬雅可夫斯基改成“燈光想要/挖穿黑夜,/挖呀挖呀!”這一改,燈光的這個比喻的動作(“象要”)卻變成了它的一種內(nèi)心意圖(“想要”)了。同時,“挖呀挖呀!”又是原文所無,憑空造出的。無論這“挖呀挖呀!”等等中有多少音韻和意境,它都不是馬詩原來的音韻和意境。
在飛白同志所譯的馬詩里,象以上這類面貌和神味都非原詩的情況是比較不算少的。比如,《列寧》這篇長詩,原是以工整的四行詩節(jié)為基本格律的(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的詩行是四行詩節(jié)),每行之下,再分列出一些數(shù)量不等的“梯級”小行來,(大家知道,這種梯級的格律形式,是馬氏的一大特點。)全詩三章,有二百零六個四行詩節(jié),共計二千九百零九小行。但在飛白同志筆下,有一百一十九個詩節(jié)的梯級小行被任意做了改動,使全詩變成了三千一百九十四行,多出二百八十五行。(順便提到,在飛白同志所譯的涅克拉索夫《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這部長詩中,譯文也比原詩大約多出六百五十行。)更為嚴重的是,他把作為這篇長詩基本格律的四行詩節(jié)也任意變動,把其中三十個改譯成三行、五行或六行。這就大大破壞了原詩的藝術(shù)形式。而在內(nèi)容和形象上也往往有隨意的增改。
在長詩《好!》的飛白同志譯本第64頁上,有這樣一個非常奇特的詩句:
什么叫做“社會主義祖國”?
查對原文,原來,這一行詩作者只是分著三個梯級小行來寫的。馬雅可夫斯基詩歌的樓梯式排列,據(jù)說是為了便利于朗誦和突出表現(xiàn)思想內(nèi)容而制定的。飛白同志為什么如此任意地給它以“新的排列”,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字字分立的梯級,意味著怎樣的調(diào)子和讀法,想傳達怎樣的“音韻和意境”,和馬詩原來的面貌和神味有何共同之處,又是根據(jù)漢語的哪些特點呢?
飛白同志的馬詩譯文在押韻上很有特色。但可惜這些韻有時往往是由一些原文中根本沒有的詞或句來體現(xiàn)的。這不僅是對原詩的表達形式,同時也是對原詩的思想內(nèi)容的不應有的侵犯。比如,他譯本的第12頁上有這樣的分為十四小行的五行詩:
批起公文來/派頭十足,/挺賣勁兒,
不問內(nèi)容,/大筆一揮。
“什么?/農(nóng)民分田/抗稅?/見鬼!
趕快派/那個/那個/那個
討伐隊!
只讀這段譯文,是很生動流暢的。對照原詩卻發(fā)現(xiàn)這里凡是生動流暢押韻的關(guān)鍵性內(nèi)容,幾乎都是原文所無甚至與原義相反的。這節(jié)詩原是一個分為十一個梯級小行的四行詩節(jié)。照直譯來僅供參考的樣子是:
他很工整、/很用心地/簽署公文。
“土地?/混亂?/有許多起嗎!
趕快派——/這個,/怎么說呢,——
討伐隊!
可見,人家本來決非“大筆一揮”,也沒有什么“見鬼”之類內(nèi)容和文字。
這里再順便提到一點,飛白同志在他的《列寧》和《好!》的譯本上,都寫明他是據(jù)一九五七年俄文版全集翻譯的。據(jù)我所知,蘇聯(lián)到五十年代末為止,一共出過三種馬氏的全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各一種。其中質(zhì)量最差的是四十年代那一種。當時可能是由于蘇聯(lián)國內(nèi)政治上的原因,對原詩作了一些不顧及格律面目的刪改,凡是其中提到一些當時不宜于提及的人名等等的詩行,都被刪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的馬氏五卷集詩選,便是根據(jù)這個不好的全集譯出的。而五十年代的第三種全集,則基本上恢復了原詩的歷史面貌。飛白同志既是根據(jù)這個當時最新的較好的全集翻譯的,他為什么卻不把那些在第二種全集中被刪改的詩行的面貌恢復過來,而仍然和人文社的那個五卷本面貌完全一樣呢?這大約是飛白同志的一個不應有的疏忽。
怎樣譯詩的問題,是一個關(guān)系到我國新詩發(fā)展的重要問題,值得探討。飛白同志在譯馬詩和其他俄詩中,所做的努力是可貴的,貢獻也不少,但我不同意他任意把火雞變?yōu)楫嬅嫉倪@一類的“自由”做法。
一九八二年四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