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嶸
近年來,輕音樂的演出多起來,受到青年們的喜愛。有的同志認為,這說明文化生活豐富生動了,是好事。但也有的同志把輕音樂同靡靡之音等同起來,同嚴肅音樂的發(fā)展對立起來。
輕音樂與嚴肅音樂,這兩個詞兒是隨著西洋音樂的傳入中國才使用的。所謂輕音樂,大都指比較輕松活潑的舞曲、流行歌曲、電影插曲、以及輕歌劇等;而嚴肅音樂,則指的是交響樂、室內樂、藝術歌曲、正歌劇、以及清唱劇等。但是,二者之間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例如,18世紀的奧地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19世紀的舒伯特所寫的小型器樂曲——小夜曲、嬉游曲、瞬間音樂等等,在今天是正規(guī)的古典交響音樂會或室內音樂會上常見的節(jié)目,但在當時卻是不折不扣的輕音樂!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對同一件文藝作品,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西洋音樂被介紹到中國來是近百年的事。“五四運動”后,在探求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熱潮中,中國的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西方有聲電影傳入。它們成為傳播輕音樂和流行歌曲的主要媒介。例如電影《翠堤春曉》(片名直譯應是《偉大的圓舞曲》),對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的傳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革命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同志,學兼中西,創(chuàng)作出很多內容健康進步、音樂通俗優(yōu)美的歌曲,象《鐵蹄下的歌女》《飛花曲》《漁光曲》等,受到當時城市學生、職工的熱愛,得到廣泛流傳。但在二、三十年代,也曾產(chǎn)生一批被魯迅先生諷刺為唱得象“絞死貓兒”似的“黃色歌曲”,如《桃花江》《妹妹,我愛你》等,這類音樂直到新中國建立才暫時銷聲匿跡。
輕音樂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曾呈現(xiàn)一種畸形發(fā)展的狀況,但這并不是整個輕音樂的本質和主流。輕音樂和流行歌曲原是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間的,是表達人民的心聲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它們之中有一部分變成了為統(tǒng)治階級粉飾太平,麻醉人民的工具,成了資本家的搖錢樹。但另一部分則繼續(xù)被人民用來傾訴自己的痛苦、不滿,號召反對剝削和壓迫,表現(xiàn)人民之間的真摯感情和愉快生活。它們常常比嚴肅音樂更便于宣揚進步思想,而站在時代的最前列!近年來國內音樂會上頗受歡迎的《為一塊牛排出賣巴黎》,就是巴黎公社時期最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之一。而為各國青年和兒童們喜愛的《do-re-mi》(電影《音樂之聲》插曲),則寓音樂啟蒙教育于兒歌之中,表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所以,以為輕音樂和流行歌曲都是靡靡之音就大錯而特錯了。
青年們在欣賞輕音樂和流行歌曲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分它們的精華和糟粕。文藝工作者也應該為青年們提供更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歌唱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當然要有,但同時我們也要發(fā)揚這一類音樂體裁短小輕便,易為人民接受傳唱的優(yōu)點,讓輕音樂、流行歌曲起到文藝尖兵的作用。過去,一提寫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人民英雄業(yè)績的歌曲,就非得一本正經(jīng)地搞些標語口號,今后完全可以另辟蹊徑,讓它充滿生活氣息。另外,讓一些流行歌曲象相聲那樣,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進行諷刺批評,不也是一條路子嗎?希望將來我們有自己優(yōu)秀的專業(yè)輕音樂樂隊、流行歌曲歌手、以至輕歌劇院,有更多更好的輕音樂創(chuàng)作,讓它們更好地為我國四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