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蔥
我自小就愛讀書,古今中外,各類書籍都愛讀。這些書,有的是雄偉壯闊的歷史畫卷,有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冊,有的是宏大博深的知識寶庫,有的象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們給了我知識和力量,在我成長前進的道路上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最使我難忘的還是在動亂之中讀鄭板橋家書。十年動亂的那些日子里,學校早就停課了,老師們正在挨斗,學生們被組織成許多“戰(zhàn)斗隊”,整天搞“文攻武衛(wèi)”和打砸搶抄抓。那時,我十分想讀書,可無書可讀,幾乎所有的書籍不是被燒,就是被封。一次,偶然在“破四舊”的劫火余灰中揀到一本被燒得焦頭爛尾的《鄭板橋集》,我真如獲至寶,高興極了。因為我早慕鄭板橋的書畫之名,十分歡喜地把它偷偷地藏起來,悄悄帶回去,一口氣讀完了那十六篇家書。
“十六篇”大都是板橋先生早年于焦山讀書和中進士后在山東范縣、濰縣縣令任上寄給其弟的書信。內(nèi)容不外是談論治學、為人和一些家事。這些看來很普通的幾封家書對我卻多么新鮮和具有吸引力!在這些家書里,他諄諄教誨子弟“從貧賤”、“尚勤奮”、“明理作個好人”(他當時的好人標準當然是封建社會的)。他要家人親自參加勞動,“習舂揄蹂簸之事”,以勞動為榮,提倡一種“靠田園長子孫”的自食其力的風氣。他自己不治高宅廣第和多余田產(chǎn),而是“筑土墻”、“結茅屋”就滿足了。同時,他還教育子弟熱愛農(nóng)民,尊重勞動群眾,不可盛氣凌人、欺侮弱小。他認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農(nóng)民受苦最深,農(nóng)民一生辛勤耕作,養(yǎng)活地主,所以“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nóng)夫”。他還大膽地把封建知識分子、素稱四民之首的“士”列為“四民之末”(四民指農(nóng)民、工人、商人、士人)。他的這些進步主張和品格是和他一生中只作過十年左右的七品縣令,有機會長期接近下層,體驗到勞動群眾的苦處分不開的。他不信“天命”。他認為一個人的作為不是由“先天”而定,而是取決于“后天”。他說,一個人只要“奮發(fā)有為,精勤不倦”,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因之,他贊同“王侯將相豈有種乎?”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他主張愛惜人材。
讀了板橋家書,我把其中的內(nèi)容講給了周圍幾個很要好的同學聽,他們也感到新鮮,這本書,就在我們中間流傳開來。后來,我們又讀了不少書。越讀越感到我們應該珍惜大好時光,抓緊學習,增長才干,將來才能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情,再不能跟著他們胡鬧了。于是我們幾個同學便組織了一個“長春”學習會,編了一個不定期“出版”的名曰《長春》的小報,算是我們的學習園地。我們中間,有的喜歡書法篆刻,有的喜歡詩歌文藝,有的喜歡數(shù)學理化,根據(jù)各人的愛好,我們每隔幾天就把自己學習的心得或作品公布在小報上,互相觀摩。這樣一來,有些人說我們“不關心國家大事”,是“糊涂蟲”、“逍遙派”。其實,我們看不慣那些英雄們的胡鬧,于是,有的同學退出了自己原來參加的派性組織,我們中無人去參加武斗和打砸搶抄抓,有的還冒著危險保護老干部、保護老師。我們在動亂中堅持學習,逐漸懂得了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提高了辨別真假、善惡的眼力。同時我們的文化科學知識也很快得到了提高?,F(xiàn)在,我們之中,有的是工廠的技術員,有的是業(yè)余作者,我的書法篆刻就是那時候打的基礎。這就是“板橋家書”之所以使我難忘的原因所在。前年,《鄭板橋集》出版了,我立即買了一本。我不僅重讀了“板橋家書”,而且還讀板橋的詩,學板橋的字和畫。當然鄭板橋是生活在十八世紀封建社會的一個知識分子,有他的局限性和某些缺點,但他愛人民,為人正派,為什么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九八○.十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