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應中
陳亦群同志認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沒有前途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文化知識在農村用不上。農村到底用得上用不上文化知識?知識青年回農村是不是屈才?最近在朔縣召開的知識青年代表會上,大家熱烈地討論了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下面幾個同志的發(fā)言中,看看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吧!
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
楊福(朔縣新磨大隊回鄉(xiāng)青年):我是一九六二年回鄉(xiāng)的初中畢業(yè)生。在兩年來的實際斗爭中,我有了這樣的體會:一個知識青年回到農村,只要肯安下心來干,那就一定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他的前途一定也是光明的。在我們剛一回到農村的時候,聽到有人唱一些含有封建毒素的戲;講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故事;還有的人看那些舊小說。我們幾個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想:社會主義時代的農村文化陣地,應該讓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去占領。于是,我們先搞起了黑板報的宣傳教育活動。任務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村里的好人好事,評論當前的生產情況。全村有五條大街,我們建立起了五塊黑板報,一年多以來,黑板報登載了三百五十多篇稿子,還被省、縣報紙和電臺采用了二十五篇稿件。大家看到報紙上登了村里的事兒,高興地說:“這一下咱們更得好好干啦!”
為了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傳播社會主義新思想、新文化和新風尚,我們回鄉(xiāng)青年組織起了一個文娛宣傳隊。我們結合村里的政治斗爭和生產斗爭,自編自演了新快板、新相聲、新劇目二十余個。同時,我們還排演了《趕花橋》、《單椅子》等小型的演唱節(jié)目。這些短小精干、適合農村生活的小演唱,很受群眾歡迎。由于新的文化生活活躍起來了,舊的文化活動就被擠掉了。我們自己也在這些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鍛煉。
不是“屈才”而是“缺才”
張?zhí)烊纾ㄌ戽?zhèn)農牧場農業(yè)工人):有的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對我說,在農村搞文娛宣傳活動可以用上文化知識,搞勞動生產就不行了。我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是一個高中畢業(yè)生,并讀過一年大學,應該說我的文化知識夠用了吧!可是一實踐,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差得很遠。拿犁地來說吧,看起來很簡單,兩頭牲口,一個犁把,然而干起來并不那么容易。一開始學犁地,犁下的地溝一尺多深,把牲口累得直冒汗。連續(xù)學了幾天,犁下的地還是有深有淺,而且彎彎曲曲。隊長看了說,像這樣的地很難長出什么好莊稼。為什么老犁不好地呢?老農告訴我說:“犁地要看托頭,●地要看牛頭”。為啥要這樣干?后來,我在物理書上找到了答案,原來看托頭和看牛頭是為了掌握力點和支點。道理清楚了,學得也就快了。又有一次,社里的毛驢給陷進了泥窩,我著急地去搶救,結果驢沒有救出來,反而把我也給陷進去了。后來有個社員拿來塊門板,才把我和毛驢救出來。事后我才知道,這是自己在學校里學過的“壓強原理”。從這些事例中,使我認識到,莊稼地里處處是學問,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僅僅是一知半解而已,要真正懂得它的道理,還必須經過實踐,才能變成完整的知識。
學傳統(tǒng)的耕作技術還這樣難,要當一個現(xiàn)時代的新式農民,當然困難就更多了。我們農場到處是鹽堿灘,連年來不是苗不好,就是收不多糧。我們和鹽堿地作了兩年斗爭,現(xiàn)在還是收效不大。黨要我們想辦法革掉低產田的命,建設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的知識趕不上生產的需要了。在許多的困難面前,顯得我們不是“屈才”,而是“缺才”。
要主動地找機會運用知識
陳文魁(朔縣馬營堡五好社
員):回鄉(xiāng)的知識青年很多,為什么有的人能用上文化知識,有的人則認為用不上?讓我講一件事來說明吧!
我們村里的人都喜歡種植果樹??墒?,這幾年由于品種不好,管理不當,有不少果樹光開花不結果??吹竭@種情況,我就到處搬書本,尋找解決的辦法。后來,我按照書本上講的科學辦法,對村里的果木樹進行了整枝、打頂和合理的管理工作。經過一系列的科學加工,我們村里的八十二株果樹結了果,每株平均產三十多斤果實。社員們看到果樹有了收獲,便大力地種起樹來了。這件事給了我很大鼓舞。我覺得,一個人有了文化知識,只能說明你有了一個武器,這個武器能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還要看你是否自覺地去運用,消極等待站在旁邊是不行的。
從這個事實中又使我體會到:農村確實是個廣闊的天地,那里需要我們探索的學問很多,只要你是個有心人,肯下功夫,文化科學知識不但可以得到運用,還可以不斷地得到充實和提高。
問題在于你是不是愛農村
施大偉(靈丘縣雁翅大隊優(yōu)秀社員):一個不安心在農村的人,當然他就不會把文化知識用上,相反,你要愛農村,對農村發(fā)生了興趣,就會到處感到有運用文化知識的地方。我們村里有股泉水,多少年來一直都是白白地流走了。那一年,當我在農村安下心來以后,就開始對這股水研究起來。起初翻書本找辦法,后來訂出計劃要讓它澆田,發(fā)電。開始測量沒有水平儀,就利用廢藥瓶做成了土水平儀;買不到小型水輪機,我就和木工研究,自己動手制造;不知道傳動輪的大小,就根據(jù)水輪機的轉速,用書上的“公式”計算出了尺寸。就這樣,我和社員們一起,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開成了水渠,建成了水電站;坡地上澆上了水,碾米磨面用上了機器,村里也點上了電燈。社員們非常高興,還夸獎我有本領。
通過這件事,使我深深體會到,農村是十分需要知識青年的,文化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問題是你有文化知識愿意不愿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只要你有改造農村“一窮二白”面貌的理想和志氣,就會覺得文化有用處,而且遠遠不夠用,就會奮發(fā)地學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