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見今年第8、9期《中國青年》)一文介紹的山西絳縣南柳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周明山同志,是一個今年才二十七歲的農村青年黨員,又是個勞動模范。他家里三代當雇工,自己依靠集體的幫助讀完了高小,就在本村參加了農業(yè)勞動。在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火熱斗爭中,他受到了教育和鍛煉,成了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優(yōu)秀分子,革命事業(yè)的好接班人。
去年十一月,在中共晉南地委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我第一次見到周明山同志。參加這個座談會的,還有著名勞動模范李順達、申紀蘭、徐鴻昌、王德合等。我們聽了周明山同志關于南柳大隊如何由窮變富的詳細匯報。他講了南柳的歷史和變化過程,講了變化過程中每個階段遇到的各種問題,和他不斷摸索、找尋和解決主要矛盾的辦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他講得生動具體,有情況,有分析,有典型人物,有群眾的活動,而且老老實實,怎樣做的就怎樣講。一直講了一整天,大家聽得很有興趣,一點不感到疲倦。到會的同志對于他的成績,一致表示稱贊。可是,他卻對在座的勞動模范一口稱一個老師,衷心地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講到南柳大隊的成績時,周明山同志把它歸功于:第一是黨和政府的領導;第二是國家和工人的支援;第三是集體經濟的優(yōu)越性;第四是各位老師的幫助;第五是全體社員的努力。至于他自己,他一再表示:“工作沒有搞成樣子,今后還要多向各位老師學習。”當他提出明年要到李順達那里學習參觀時,李順達同志也謙虛地說:“現(xiàn)在我變成徒弟了!”
周明山究竟有些什么特殊的東西呢?說來也很平凡。他只不過具備了毛澤東思想教導下的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青年應有的革命思想和品德,而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青年都應該具備,并且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
一九五七年上半年,周明山在七泉農業(yè)社當副主任兼生產股長。七泉社是南柳等九個村子組成的聯(lián)村社,實行聯(lián)社統(tǒng)一分配,是試驗性質的。試辦了一年多,南柳村生產時要從別村牽牲口,分配時又要從別村拉糧食。在一次社員代表大會上,外村有人提出要分社,南柳村卻有人不愿分。主張分社的人說南柳村是“死狗纏住肉架子,摔倒不丟木碗子”。南柳村不愿分的人則說,耍分社的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要承情也承共產黨的情,不承你們的情”。別村的人很不滿。就在這個時候,年輕的周明山站起來講話了。他說:“這兩年,南柳確實沾了大家的光,要承大家的情。大家要分社,我們也同意。我們有信心自力更生,好好勞動,由窮變富。分了以后,還要請你們幫助,當然不是再拉你們的牲口,耍你們的糧食,是要請你們在工作上,生產上多指導,幫我們一步?!敝苊魃降脑?,有分寸,有見地,這才說得大家心平氣和,口服心服,說“這還像個話”。因而分了社卻沒有傷感情,并且使以后這些村組成公社時,保持了團結的氣氛。而且,南柳村在生產發(fā)展以后,主動地用財力物力和技術、經驗支援了別的村子。周明山處理分社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說明什么呢?說明他能夠正確了解和體現(xiàn)黨的方針和政策,既注意團結互助,又堅持了按勞分配、等價交換的原則,從而妥善地處理了集體經濟之間的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家有三件事,先抓主要的?!边@是周明山的一條重要經驗。一九五七年秋,周明山當選支部書記時才二十歲。當時這個大隊領導核心不團結,生產不好,群眾生活困難,他上任的第二天,就有十五戶社員找他解決吃糧問題。真是千頭萬緒,從何入手?
周明山開始就抓領導核心不團結的問題。前任支書(當時是大隊長)王長修和副支書郭金太互相鬧意見,他以為生產既是黨組織領導的,這當是全村的主要矛盾,應當先從這一環(huán)突破。因而他分別和他們作了幾次個別談話,勉強“說通”了,但一到支部會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誰也不肯認錯,仍然繃得緊緊的,沒有解決問題。為什么領導核心不團結呢?他思索,莫非主要矛盾沒有找對?那末村里的主要矛盾究
竟是什么呢?他又進一步動腦子分析問題,并且虛心訪問了年老的貧下中農。老貧農李占奎對他說,你問啥為主?以我看,靠自己搞好生產為主。生產搞不好,群眾沒勁頭,干部憋著氣互相埋怨,就難以團結;只要把生產搞起來,就好了。這樣,他才終于抓住了搞好生產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主要關鍵。此時,南柳群眾在分社后,也都想爭一口氣,決心搞好生產,同別村站得一般高。但是,怎樣搞生產,群眾中卻意見粉紜。有人主張治坡整地,有人說要養(yǎng)羊,有人要種瓜,還有人提出要做買賣。周明山依靠貧下中農,發(fā)動群眾反復討論,認定地是刮金板,治坡整地是第一。于是,在農歷正月初三,天下著雪,地凍著冰,周明山親自率領黨團員帶頭,出動整地。由于進行了土地加工,實行了水土保持,使當年糧食畝產提高了七十六斤,總產由二十萬四千斤增加到三十三萬斤,僅僅一年就做到了不吃國家供應糧,被公社評為先進單位。這就旗開得勝,取得了“初戰(zhàn)”的勝利,因而大大地鼓舞了干部和群眾的干勁,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周明山在領導南柳發(fā)展生產的過程中,總是當走第一步的時候,就想著如何為第二步做準備。那末,整修了土地以后,生產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他叉反復思索,訪問群眾,然后緊接著就抓了畜力不足的這個問題。南柳村共有二千八百多畝耕地,卻只有五十多頭老牛,而且瘦弱不堪。多數(shù)隊在牲口飼養(yǎng)管理方面,沒有制度,沒有專職的飼養(yǎng)員,有些隊長也不大管養(yǎng)牲口的事,只依賴向國家貸款買牲口。但是四隊有個飼養(yǎng)員王岐山,喂養(yǎng)的牲口卻膘好、病少,繁殖快。王岐山原是個老雇工,今年六十七歲了,一輩子沒有結婚,脾氣很倔,從來不跟人說笑話,本村唱大戲,他也不去聽;可就是愛牲口,日夜住在飼養(yǎng)房里精心照管,而且自己拿錢給牲口買鹽,貼麥子,割青草喂牲口也從來不要隊里記工分。他常說,在舊社會當長工,人家看不起,半輩子沒人叫一聲大號,現(xiàn)在翻了身,開會請咱去,大家稱模范,隊里的牲口是半份家業(yè),交給我管,就要管好。于是,周明山找到這末一把鑰匙,就下決心住到飼養(yǎng)房去,虛心學習和總結王岐山養(yǎng)牲口的經驗。他去了,首先熱情地問王岐山有什么好經驗,王岐山繃著臉子說:“這是扎花哩,描畫哩?有什么經驗說?只要操心就行嘛。”兩句話就打發(fā)了。周明山碰了個硬釘子,并不難為情,等到牲口使役回來,又急忙拉到槽上,添上草,可是又挨了王岐山的批評。王岐山很不高興他插手,只怕把牲口喂壞了,說你不看牲口剛做完活,累了不愛吃?要讓它休息透才能喂。周明山笑嘻嘻幫著鍘草,小心地照樣子去鍘,又吃一頓罵:“你不看是什么草,哪能都是那末長?”加草的時候要把里邊摻的雜質揀凈,這點周明山是知道的,可是就不知道每一次加草要加少一點。王歧山又告訴他說:“你不看一次加多了,牲口見草很多,就不急著吃,你拱來他拱去,沾上了氣味,哪頭牲口也不愛吃了?”對于王岐山諸如此類的批評,周明山都是以晚輩謙恭的態(tài)度,虛心聽取,一一改正。周明山就這樣在飼養(yǎng)房里住了半個月,總結了王岐山飼養(yǎng)牲口的經驗,然后用表楊王岐山的辦法,在全大隊推廣了這些經驗,建立了制度,促進了牲畜的繁殖和發(fā)展。幾年內,牲口由五十七頭發(fā)展到一百九十三頭,還不包括支援外村的六十四頭。模范飼養(yǎng)員王岐山也入了黨。因為長期操勞,他的胳膊有了毛病,不能再喂牲口了;去年當他六十六歲時,大隊評他為辦社功臣,讓他退休,退休后工分照記,并且全部發(fā)給細糧。但是王岐山現(xiàn)在并沒有休息下來,他還經常關心集體的事情,跑來跑去指導飼養(yǎng)員的工作。
周明山學習飼養(yǎng)經驗的這一過程,為農村知識青年學習生產技術,走又紅又專的道路,提供了有效的門徑。周明山那種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虛心向老農求教,不怕碰釘子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絕不是辦不到的。
對于解決黨內、干部之間的團結問題,周明山既抱著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又采取了耐心、細致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比他年紀大、資格老的干部,包括那些看不起他,甚至有時故意跟他為難的人,他都是首先看他的長處,尊重他們,向他們學習;同時,也恰當?shù)毓烙嬎麄兊娜秉c,熱情、誠懇地幫助他們。這些老同志,因此對他更加信任和擁護了。這樣,經過了若干努力,就保持了黨內和干部之間的原則性的團結。
一九五七年秋,周明山當選支部書記時,全大隊有二十三個干部,十八個黨員。周明山知道,要領導好這個班子,需要一個堅強的核心。五個支部委員,除了他自己以外,都是土改時入黨的。本來條件算很好,可是偏偏王長修和郭金太兩個主要領導干部不團結。對于這兩個人,周明山作了大量的說服、勸解、疏通的工作。他一方面以晚輩自居,誠心誠意尊重他們;同時也沒有忘記支部書記的責任,耐心教育和幫助他們。比如對郭金太,周明山采取的辦法是:第一是尊重他;第二是關心他,有病替他請醫(yī)生,替他買藥;第三是教育他,批評他偏重個人利益和以功臣自居的思想;第四是有了進步就表楊,特別是讓王長修注意向公社匯報郭金太的好的表現(xiàn)。這使郭金
太很受感動,因而逐步轉變了。
生產發(fā)展了,工作進步了,上級表揚、群眾滿意,干部的關系也就逐漸改善,王長修和郭金太又重新團結起來。后來王長修患病,郭金太還專門買了點心來看他。郭金太變得積極負責,埋頭苦干,被評為模范干部。王長修一九六一年因病逝世,全大隊為他開追悼會,還追認他為辦社功臣。
在六年中,南柳村曾遭到兩次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但是,由于周明山和黨支部領導全村群眾,用堅韌不拔的氣概,頂住了困難,戰(zhàn)勝了災害,創(chuàng)造了大災之年大豐收的奇跡,也更加鍛煉了周明山和全村的干部、群眾,把壞事變成了好事。一九六○年,二百五十七天不下雨,經過周明山帶領群眾抗旱,秋后畝產比上年還提高了百分之一點五。第二次大災是一九六三年六月,正在開鐮割麥的時候,一場風、雹,全部麥子被按倒,埋在冰雹里;一尺多高的棉苗,被打得光禿禿的??吹竭@種景象,全村人哭成一片,連干部也跟著哭。周明山雖然也兩眼含著淚,可是他想,哭有什么用呢,要學硬漢子,挺起腰來,戰(zhàn)勝災害。他先開支部會,后開群眾會。并且通過一些積極分子,向大家講紅軍長征的故事,講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斗的故事,講《紅巖》中江姐與許云峰的故事,鼓舞大家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在支部會上,黨員們提出保證每人增收百斤糧、十元錢,帶動群眾生產救災。群眾動員起來了,上自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歲的小孩一起下地,全村二百八十九個勞動力,投入救災的卻有四百一十三人。麥子倒了用刀割,麥穗斷了拾起來,麥粒脫了用條帚一把一把地掃。對于打毀的棉花,“像兒女一樣看待”,實行單株管理,用茶壺澆水、喂肥,用手捉蟲。缺苗的就移栽補苗。這樣大戰(zhàn)了十六天,終于變大災為豐產,四百畝棉花,畝產皮棉一百斤;一千二百畝麥子,畝產二百斤,其中僅由人們用手拾的麥子就有九萬九千斤,每畝合八十多斤;全年糧食總產五十三萬多斤,畝產三百二十斤,是歷史上最高的記錄。
艱苦奮斗六年,南柳村完全變了樣。周明山這個高小畢業(yè)的青年人,也就在和群眾一起斗爭中,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逐步成長起來。正像支部委員、老貧農梁振海鼓勵周明山說的話一樣:“今日碰釘子,明日碰釘子,釘子碰了三百三,肉頭碰成了鐵蛋蛋?!睆闹苊魃降纳砩希藗兛梢钥闯?,他有兩個十分突出的特點:一個是信心,一個是虛心。信心,就是他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意志。他相信黨,相信毛主席,相信群眾,相信黨的總路線,相信三面紅旗,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充滿了無限的信心。因此,他能夠按照黨和毛主席的指示,依靠群眾,艱苦奮斗,發(fā)揮人民公社制度的優(yōu)越性,戰(zhàn)勝一切困難,不斷前進。有人對改變南柳貧窮落后的面貌沒信心,說什么“要想窮變富,除非太陽從西出”。周明山的回答是:“在黨的領導下,全國都變了,南柳也一定能夠變。窮要有志,靠自己雙手勞動,一定可以由窮變富。”正是這種革命的信心,鼓舞著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老狼窩”的山坡地治好了,七倒八跌的牲口養(yǎng)肥了,二百五十七天的惡旱戰(zhàn)勝了,落后、貧窮、缺糧、貸款四頂帽子徹底摘掉了。周明山的虛心,不是表面的謙虛,而是出自內心的真誠。這是一種高度政治覺悟的表現(xiàn)。他自己常說:“支部書記是農村社會主義的帶頭人,大家都瞅著你,向你看齊,所以你必須向一切人學習,把一切人的優(yōu)點都學過來。”周明山真正做到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隨時隨地學習一切人的優(yōu)點。當了支部書記,工作中連績取得顯著成績,經常受到表揚,他并沒有把這些當作驕傲自滿的資本,卻變成了他鞭策自己更加虛心的動力。凡是生產隊的事情,他都要和群眾商量,生產問老農,工作問支委和隊干部,特別是對入黨早的老一輩人,請教得更勤。為了搞好生產,周明山專門聘請九個老農成立了顧問團。為了使工作受到群眾監(jiān)督,他們每年秋后發(fā)動群眾,專門給干部提意見。周明山常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對外地的先進經驗,他一向注意學習。晉南地區(qū)許多知名的勞動模范,他都親自去訪問,拜師學藝;也經常請一些勞動模范到他村里去指導。在小麥生產、管理上,學習曲沃楊談大隊王德合和翼城莊里大隊徐鴻昌們的經驗;在植棉方面,學習曲耀離、吳春安、吳吉昌、常修文等晉南叫作“植棉八仙”的經驗;在飼養(yǎng)牲畜方面,學習萬榮、稷山的經驗;在艱苦奮斗、改造土地方面,學習陳永貴、李順達的經驗。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虛心向一切人學習的精神,所以他能夠汲取一切人的先進經驗和優(yōu)點,使自己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歸根到底,指導周明山的思想和行動的,是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指示。周明山在日常工作中隨時注意活學活用毛主席的著作,并且把毛主席的思想、黨的指示,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本村的實際斗爭中去,變成了指引群眾行動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在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在我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戰(zhàn)線上,已經出現(xiàn)了、今后還會更多地出現(xiàn)千千萬萬個像周明山這樣新型的青年社會主義積極分子。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幫助和培養(yǎng)他們,使他們更好地成長起來,以便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偉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