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盛銓
空氣動力學是研究物體在空氣中運動的規(guī)律和空氣本身流動的規(guī)律的科學。在那浩翰無邊的宇宙自由真空里,是沒有氣體的。那么,星際飛船是不是可以不必考慮空氣動力性能,而設計成任意形狀,如球形、立方體等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任何星際飛船在起飛和著陸階段總要通過地球稠密的大氣層。如果要在別的有氣體的星球上降落,也要通過它的大氣層。這段路程相對說來雖然較短,但因飛船速度極大,對其外形仍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研究與星際航行有關的空氣動力學這一嶄新的課題,對宇宙航行,有很重要的意義。
擺在空氣動力學家面前的新任務
當物體在空氣中以小于音速的速度運動時,物體前方的空氣,在物體尚未到達時就讓開了一些。但如果物體以超音速即M>1運動時,前方的氣流來不及避讓,于是在靠近物體表面處,氣體微圍的相對速度驟然減少,壓力和密度跳躍式的增加,阻力增大。這種變化的界面叫做沖波(或名激波),沖波垂直于速度方向的叫正沖波,傾斜一個角度的叫斜沖波,斜沖波強度小一些,物體受的阻力也小一些。所以星際飛船的前端必須做成針狀,翼與尾舵都必須要尖削,有如刀刃般鋒利。
比音速快5倍以上(M>5)的飛行,叫高超音速飛行,現(xiàn)代火箭的M數(shù)一般可達7,蘇聯(lián)第一個宇宙火箭,速度達到每秒11.2公里。如果將來的星際飛船以原子火箭發(fā)動機作動力,速度可達每秒30公里,用離子火箭作動力,速度可達每秒100公里,用光子發(fā)動機,速度可達每秒30萬公里。這樣高的速度飛行,空氣已不能再認為是連續(xù)介質,而是一顆一顆的彈丸般的打在飛船上。另一方面,飛船的殼體受到強烈地加熱,飛船會因此發(fā)生變形、翹曲,強度降低,甚至赤熱、白熾或熔化??諝庠谶@種高溫下,也不能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而離解成離子了。這時候,顯然普通的超音速空氣動力學理論已不能再用了。解決耐高熱的材料和冷卻問題,是治金家和工藝師的任務。而尋找合理的空氣動力外形,研究稀薄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與星際航行有關的空氣動力學,則是空氣動力學者們義不容辭的任務了。
隕星的空氣動力性能研究
在自然界里,超音速氣流是稀有的,高超音速運動的物體也同樣少見。然而人們在夏夜里經(jīng)常看到的流星,卻是一種天然的、速度極大的物質,它的飛行M數(shù)達到20~100。當它以這樣大的速度進入大氣層的時候,被空氣摩擦迅速加熱而焚毀,拖著一條明亮的氣體光焰,劃破黑暗的夜空。
未來的星際飛行,差不多要以隕星的速度飛行?,F(xiàn)代空氣動力學家們在實驗室中所能得到的最高M數(shù)為20。要再提高,困難很多。而隕星是天然的高超音速運動物,因此空氣動力學家們就不能只限于在風洞中作實驗,而且要作一個天文學家,或者和天文學家通力合作,以觀測和研究隕星的運動。當獲得足夠的資料和結論之后,可以在特別的風洞中來模擬隕星的運動,并為飛船提出方案。
據(jù)統(tǒng)計,每小時大約有二萬個隕星落入大氣層,其重量達幾百噸,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都有,相當于各種模型在大氣中運動一般。只因為它們速度太大,絕大多數(shù)都在80公里的高空燒毀了,有幸落入地面的不多。
可見柔軟的大氣,對于極高速度運動的隕星或飛船來說,有如一層裝甲。正因為如此,生活在大氣底層的人,才免于遭到這些天外炸彈的轟擊。也正為此,卻給人類的宇宙飛行帶來了麻煩。
星際飛船的著陸
星際飛船,在起飛的時候,速度是逐漸增加的,氣動力加熱還不太嚴重。但返回地球時,加熱特別嚴重。載人的宇宙飛船是不能讓其燒毀的,為此必須減低它的飛行速度,其方法可采用空氣動力剎車,借空氣阻力,將飛船速度減少;或者采用由耐火板材作成的降落傘;或者在飛船上裝以活動的機翼,在正常飛行時將其收攏,著陸時張開它,并使它所產(chǎn)生的升力正對地心,圍繞地球作螺旋式的滑翔,待速度很低之后再著陸。
關于星際飛船的起飛著陸的研究,不僅適用于地球,也適用于別的有氣體的星球如火星、金星等。即使沒有氣體的星球,如月球,也可用氣動力剎車的方法。因為,可用人工方法來造成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