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昌
作為一個音樂和電影的愛好者,我懷著很大的興趣,閱讀了“中國青年”第五期“感情的流露和審視”一文。這篇文章提到了近半年來一些解放前或國外的電影歌曲(如“拉茲之歌”、“夜半歌聲”、“天涯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和“孽海花”主題歌,等)在青年中“勃然流行開來的”的現(xiàn)象。文中指出:“音樂,歌曲是抒發(fā)感情的”,而這些歌曲有其時代的局限性,青年在唱這些歌的時候,應(yīng)該“嚴格要求自己”,“審視”一下自己所“流露”的感情,是否有不健康的因素。我以為,這個問題在目前某些青年中是存在的。文章中很多見解對于我們一般青年鑒賞藝術(shù),也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我認為,文章在分析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有片面性和簡單化的毛病(至少沒有把它說清楚)。比如,文章中似乎是不贊成青年唱這些歌曲的,理由是這些歌曲有時代和階級的“烙印”:孽?;ā钡摹案柙~曲調(diào),還在1935年左右,就顯得陳舊”;‘夜半歌聲”所表露的“孤獨和絕望的情感,和我們時代有很大的距離”;而“拉茲之歌”所抒發(fā)的“乃是一種不幸而被玷污了靈魂的人的哀號”;而“天涯歌”和勞動人民也是“有距離”的。因此,這些歌曲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乃是“反映”了這些青年的“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情緒、意識”,和“精神上的空虛”,“生活上的停頓”和“政治上的衰退”,等等。實在說,對于這些論斷,我是不能同意的。
的確,在以上這些電影歌曲中,有些歌是不大健康的,如作者說的“孽?;ā钡闹黝}歌,就確有使人陳舊的感覺,“夜半歌聲”也有些傷感和低沉的情調(diào)。但不是所
有歌曲都是這樣。例如對于“天涯歌”、“四季歌”,我就認為沒有不健康的感覺,相反地覺得還悠揚好聽。聽說這些歌曲本來就來自民間(“天涯歌”、“四季歌”是蘇北一帶民謠,原名“海角調(diào)”、“四季調(diào)”,“月兒彎彎照九洲”也是蘇州一帶的民謠),那就不能說這些歌和勞動人民有距離?!袄澲琛彪m然是流浪者對等級社會的控拆,但由于它本身具有印度那鮮明的富有節(jié)奏的民族音樂的旋律,因此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盡管這些歌曲是解放前的或國外的電影插曲,帶有時代和社會的“烙印”,但它的歌詞基本上還是健康的,曲調(diào)也是優(yōu)美的,它和今天我國人們的思想感情,仍有共通之處,不是使人一唱就格格不入,感到“不自然”,“另是一番滋味”。至少在我就不是如此。
唱這些歌曲,是不是就一定反映了青年的不健康的思想感情呢?這種情況,作為個別或少數(shù)的現(xiàn)象是有的,但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則不是如此。例如,我們機關(guān)里,就有好幾個同志愛哼“月兒彎彎照九洲”和“夜半歌聲”,這些同志唱這些歌,并不是有著影片中唱歌人的遭遇或具有和他們相同的情感,而大都是聽到別人唱這些歌,覺得好聽,就跟著哼起來了。他們唱這些歌,充其量說,只是由于“音響上的共鳴”,能夠說他們思想感情有問題:是“精神上的空虛”“政治上的衰退”嗎?不能的。我以為,分析這些歌曲流行的原因,不應(yīng)該光從青年中本身去找,而更重要的,應(yīng)從社會環(huán)境去找。這些歌曲流行,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們當前時代人民的生活和要求。我們今天是處在和平建設(shè)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時期已經(jīng)過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們和青年的生活和思想跟過去有了不同的變化和要求。就音樂來說,那些進行曲,反映群眾斗爭的歌曲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了,人們需要的,是新的能反映我們時代生活、抒發(fā)人們情感、鼓舞人們勞動的歌曲,應(yīng)該說,幾年來我們的作曲家音樂家的工作是大大地落后于人們的要求的。在群眾中傳誦一時,印象深刻的歌曲確實寥寥可數(shù)。但青年生活中可沒有歌呀!怎么辦呢?于是,“過時”的也罷,外國的也罷,只要歌詞健康,曲調(diào)優(yōu)美,暫時拿來唱唱,也未嘗不可。再加上我們青年具有好奇和敏感的特點,他們不愿意老唱幾首歌,總希望經(jīng)常換歌唱。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青年在不同時期流行著不同的歌曲。比如,在解放后某個時期,蘇聯(lián)的歌曲在青年中間很風行;在抗美援朝時期“雄糾糾,氣昂昂”“王大媽要和平”很風行;“草原上的人們”放映后,“草原情歌”“敖包相會”很風行;“神秘的旅伴”放映后,“緬桂花開十里香”也很風行。因此,當“流浪者”“夜半歌聲”“馬路天使”放映過后,這些影片的主題歌因具有某方面的特點,很容易在青年流傳開來,也是很自然的事。而現(xiàn)在呢,放過“上甘嶺”后,“我的祖國”又在青年中流行開來??梢娨陨想娪案枨脑谇嗄曛辛餍?,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更不能把所有這些現(xiàn)象籠統(tǒng)歸究于青年思想感情有問題,非要去“審視”一下不可。難道現(xiàn)在一般青年忽然唱起“我的祖國”的電影插曲來,也只是由于“審視”了他們過去唱“拉茲之歌””感情不對的結(jié)果嗎?顯然,這是難以解釋得通的。(應(yīng)該說明,這篇文章雖然在某些段落中也提到青年唱“拉茲之歌”,有的是同情影片中人物的遭遇;有的是“向往”他的生活,有的只是由于“音響上的共鳴”,但整個文章的分析和氣氛卻不是如此。)
我以為,“拉茲之歌”等歌曲在青年中流行的事,是“值得思索”的,但值得思索主要不在青年,而在我們的音樂界。我們的編者,作者對青年進行教育也是必要的,但也應(yīng)督促音樂界,為青年創(chuàng)作出好的歌曲來。不然,我們青年就只有把這句俗語送給你們:
“沒有飯給我們吃,
卻怪我們?nèi)ゲ梢安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