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一個青年,非常的喜愛“中國青年”,我對“中國青年”上的文章總是很認真的讀,不過我的各方面水平很差,也不可能對她進行較詳細的研究,但我們接觸的實際可能比你們多些、也深些,你們?yōu)榱说饺罕娭腥ヒM許多力量,所以我覺得給你們寫些
反映,即使很少,也會有益。
“中國青年”在各個時候,各個階段指導青年的思想和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往往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我的思想上有了矛盾,慢慢的發(fā)展了,正好在這時“中國青年”就發(fā)表了相應的文章?;蛘叽蠖鄶登嗄曛写嬖谥撤N思想時,正好“中國青年”也就發(fā)表了相應的文章。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但據我看“中國青年”在內容上有片面性的缺點。
我們青年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在思想意識上是很需要長一輩人的指導的,但是有些長輩人把我們估計的過低了,像對待剛會走路的小孩一樣,怕我們犯這樣的錯誤,又怕我們犯那樣的毛病,怕我們養(yǎng)成過于呆板的個性,又怕我們過于放蕩。為什么這樣呢?可能你們在了解我們的時候只聽到了些片面的反映,在發(fā)表文章的時候,不是單純的勸我們這樣,就是單純 的勸我們那樣。譬如說有時發(fā)動青年,讓他們大膽創(chuàng)造,大膽講民主,大膽與不良傾向斗爭,有時又害怕“過了火”,又大量發(fā)表注意偏激的文章,當然,這些文章無可非議都是對的,但我認為這種過于的怕我們有偏差的想法是不必要的。近來有些青年是有錯誤的想法的,如對“波匈事件”的認識,對“百家爭鳴”的認識,對合作化及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對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認識,對民主與集中的認識等,這樣及時解釋也是對的。但一個時期光“這樣這樣”一個時期光“那樣那樣”是不好的,不如“學習”雜志在這方面照顧的全面。為什么在教我們民主的時候不講些集中呢?又為什么在講集中的時候不講些民主呢?你們怕我們過“左”過右,而這種方式正好養(yǎng)成了片面性的思想方法。有的團組織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不得不經常來個180度的轉彎。
其次在文章的形式上也不盡好,說教式的多,開首經常是“據有些青年反映”等等一類的句子,好像我們又錯了,有些文章也寫的太枯燥,多是報紙上經常登載的一類普通道理,難道不能活潑點嗎?
“中國青年”的問題討論,也非常引人入勝,但有許多只講一面之詞 ,或基本上只講一面之詞,如××同志有了錯誤思想,除了批判外,是否可以找一找次要的原因呢?譬如說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我認為不僅是要找而且是非常需要找,因為這樣能使我們看問題更全面、更正確,例如“徐進同志的思想問題”的討論,他本人有錯誤,但組織上的原因沒有嗎?不是有許多宣傅機關、組織機關領導人員經常用“入黨、提拔”作為調動力量的手腕嗎?即是從徐進同志列舉的事實上看,干部政策的執(zhí)行難道是沒有錯誤嗎?
去年問題討論中的“應不應該有知心朋友”不知怎么搞的半途而終了,連個結論也沒有,這個討論也多是個片面的道理,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本質(即在什么基礎止交朋友)。我覺得“文藝學習”在討論問題時討論的較好,應該向他們學習。
“中國青年”是全國性的刊物,不單純是農民的,也不單純是工人的,也不單純是學生的,也不單純是軍人的,機關工作人員的,我認為應該以青年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科學、道德等知識教育為主,專業(yè)性的最好少登,有一段登了許多學校工作的文章,如評選優(yōu)秀生,值周班制等等,這是不適合的,相反的對青年人如何進行思想修養(yǎng),如何自修,學習文化科學,如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等文章反而感到有些少了。
在介紹人物的時候,特別在介紹模范人物的時候,是否可以多介紹些內心活動,成長的過程,甚至于他們的缺點,否則把模范人物說成是神話般的,簡直都不可想象的或者完美無缺的人物有什么用呢?除起了塑起一尊神像的作用而外,教育大家些什么呢?我認為1955年登的“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就比較好。
湖北省沔陽縣仙桃鎮(zhèn)人民委員會李光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