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馬克思十七歲在居里中學讀書的時候(一八三五年),寫過一篇以“一個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看法”為題的作文。從這篇作文里,可以看出青年時間的馬克思的志向、馬克思的人生觀;而后來馬克思的偉大事業(yè),是實現(xiàn)了和發(fā)揚光大了他自己青年時期的理想的。現(xiàn)在把這篇作文中的幾段譯文,抄在下面:
“……在我們選擇職業(yè)時應該作為向導的標準,就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己的成功。不要幻想:這兩種利益,可以互相敵對斗爭,這一個要把那一個消滅掉;事實上,人類的性質已經這樣安排:一個人只有當他為了成功,為了當代的幸福而工作時,他才能夠達到他的完全成功。
“一個人假如只為自己而活動,也很可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一個大賢人、一個卓越的詩人。但他絕不是一個成功的、真正偉大的人物。
“歷史上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只是那些在為總體工作中來改進自己的人;經驗所稱頌為最幸福者,只是那些使大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
“如果我們選擇的職業(yè),是使我們能夠極大量地為人類工作的,那么負擔就一定不會使我們屈膝,因為那只不過是為全體作犧牲;那么,我們就一定不去享受可憐的、狹隘的、唯我主義的快樂,反之,我們的幸福乃屬于大眾,我們的生命縱然靜止了,但是會永遠不斷地在發(fā)生影響,而且我們的骨灰將永遠由于高尚的人類的熱淚而潤濕?!?/p>
在這篇作文里,我們可以看到,十七歲的馬克思已經具有了這樣一些高尚信念:
一、強烈的工作精神,也就是“愛勞動”的人生態(tài)度。恩格斯在“馬克思安葬演說詞”中稱贊馬克思說“戰(zhàn)斗是他的本質”馬克思戰(zhàn)斗的一生,就是百倍頑強地工作的一生。
二、同樣重要的:這樣的工作和勞動,又是為總體為大眾服務的。從依靠大眾,他又取到永遠不會“屈膝”的力量,后來馬克思就認識到這樣的大眾就是無產階級。
三、認定了什么才是幸福,他鄙視那些唯我主義的享樂。后來馬克思和他全家為革命經歷了三四十年之久的、異常驚人的貧困生活,可是今天千百萬的大眾,已經在馬克思主義光輝照耀之下取到了幸幅,他那“我們的幸福乃屬于大眾”的宏愿已經實現(xiàn)了。馬克思永垂不朽!
作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德國并不具有什么對青年的發(fā)展前途的有利社會條件,但正由于馬克思是“使大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所以他成功了。今天,中國具備了對青年發(fā)展前途的各種的有利條件,生活在幸福的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青年朋友們,努力前進,向我們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