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青
哈爾濱軍需一局皮鞋廠青年團,從去年九月建立后,結合著黨和廠方所號召的每一個運動,逐漸擴大了組織。在去年十二月全局生產立功運動總結大會上,被行政認為是全局十一個團支部中最好的一個;今年三月在哈爾濱市團代大會上被選為模范支部。至五月為止,已擁有團員一百九十人名。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成績呢?這是由于團的領導上掌握了工廠青年團的一切工作是圍繞生產活動而進行的正確方向。團員們在團的教育培養(yǎng)下也明確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黨和廠方一有號召,他們便積極響應。下面便是他們在歷次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一、響應新分工制——原來廠里只分鞋底、鞋幫兩部。去年冬季行政上因生產任務重大,提出按全部做鞋過程重新分為五部或六部。有的工友們習慣了過去的作法,不愿意更改,有的說:“我做了一輩子活,就是這樣,什么分工不分工,還不是一樣干!”這時團員們積極響應新分工制的號召,提出那部門沒有人愿去,自己就去。團員張國瑞由縫幫調到打五眼,又調到粘掌子和紡麻繩,總是積極工作。那部門的活,趕不上別部門的需要,團員們就自動去幫工。行政上計劃一個工(每日)做皮幫八雙,但一般工人們只做五雙;團員魏連義首先達到了八雙的成績;帶動了工友們增至六雙至七雙,這樣使行政在新分工后有了把握訂出切合實際的生產計劃。
二、提高生產技術——學會掌握科學技術,提高質量產量,是團員的義務之一,為此團支部首先發(fā)動團員和青工尊敬老工友,向老工友學習技術;其次就宣傳技術公開的道理,組織技術研究班,技術座談會,交流經驗,互助學習。一些技術較高的團員,首先熱心幫助技術較低的團員和青工提高技術;并成立生產互助小組,成品作出后,貼上名字,互相檢查,好的就讓制造這個成品的人來介紹經驗;壞的就給指出毛病以后好好改進。經過這樣的檢查和交流經驗后,很多團員不但達到了規(guī)定的數(shù)量,而且質量由合格標準七十五分提高到八十五分以上,鮑俊川同志更達到了九十五分。
三、挑戰(zhàn)、加班、訂計劃——去冬生產任務最重的時候,廠方號召工友們制訂生產計劃,進行挑戰(zhàn)競賽。團內立刻就開會研究,決定先由團員帶領自己的班、隊做起,再推到全廠。會后團員便各在自己的班里向工友們解釋:“多做活,為前線;也是為咱們自己;同時還可以多得工資?!眻F小組長張克儉首先訂自己的生產計劃。在團員最多的班、隊里提出挑戰(zhàn)條件,自動由十小時加班到十二小時,保證不遲到早退,遵守勞動紀律。因此加班、挑戰(zhàn)、訂計劃的運動就展開了。結果,完成了六萬雙鞋的任務之外并超過五千雙。在生產立功總結里,全廠八十名立功的工友中,團員占了五十四名,并有二十四名團員集體立功一次。
四、護廠、省料、職工——為了保護工廠,團支部發(fā)動了六十五名團員分別參加了防火、保管、安全、通訊等小組,積極防止偷盜破壞,單在防小偷上查出的東西,就值一百萬元以上。有些工友說材料不夠使,團小組長聯(lián)席會上就決定團員要在節(jié)省原料方面,起模范作用。團員們經常自動地去收拾工友們丟的碎材料,克服了浪資的現(xiàn)象;在不影響成品質量的原則下,團員王學良領導全班把做鞋剪下的碎料盡量利用,一月內就省了一百三十萬元;配活室團員呂起超認真分配釘子,三、四月份節(jié)省了三百多斤。初實行新分工制時,裁斷部、粘幫部供不上機器需要,影響整個生產,團支部便組織了廿九名團員去獻工,在午后七點至十點(有時干到十二點)去幫肋粘幫和剪皮面,連續(xù)干了四天,保證了全廠生產的順利進行。
五、自動轉業(yè)——最近因軍鞋任務減少,行政號召工友們自動轉業(yè)到八面通金礦去工作。有的工友們顧慮去那里干不了,活重,工資又少,不愿去。團總支就在團內進行動員,提出“那兒需要,就到那兒去”。結果,五十一名團員自愿去,他們又向工友們宣傳動員,動員了四十一名青年工友自動轉業(yè)。團員趙德福臨行時給總支部負責同志的信里這樣寫道:“到礦山去!參加經濟建設,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是為了革命。我們青年人都應該努力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