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麗, 翟錦錦, 閆媛媛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人民醫(yī)院/鄭州人民醫(yī)院眼科, 河南 鄭州 450053)
白內障是紫外線照射、 中毒、 外傷、 機體氧化損傷等因素經干擾晶狀體正常代謝或其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而造成晶狀體混濁所致, 為首位致盲性眼病[1]。 高度近視常合并白內障, 可造成晶體懸韌帶松弛, 核硬化明顯, 白內障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加[2]。手術是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的重要手段, 但手術引起的灌注液刺激、 機械損傷等會損傷角膜內皮細胞 (CEC), 誘發(fā)角膜水腫, 影響術后視力恢復[3-4]。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 (ECCE) 較為常用,但哪種術式治療效果最佳尚無統(tǒng)一定論。 本研究選擇就診于我院的部分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 分組實施兩種術式, 比較治療效果, 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3 月至2022 年6 月就診于我院的60 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參考組, 各30 例。 治療組年齡45 ~72 歲, 平均 (61.32 ±3.44) 歲; 男18 例, 女12 例; 病程1 ~8 年, 平均 (2.68 ±0.24) 年。 參考組年齡46 ~74 歲, 平均 (61.24 ± 3.37) 歲;男16 例, 女14 例; 病程2 ~7 年, 平均 (2.73 ± 0.21) 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排標準納入標準: 近視度數為-6.00 ~-2 100 D, 并經影像學檢測確診為白內障; 簽署知情同意書; 晶狀體核硬度:Ⅲ~Ⅳ級。 排除標準: 合并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者; 角膜散光>1.0 D 者; 合并嚴重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者; 既往有眼部手術史者。
1.3 治療方法術前兩組患者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 d,每天4 次。 術前30 min 用0.5%鹽酸丙美卡因角膜表面麻醉,復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 治療組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治療: WHITESTAR Signature 超聲乳化儀 (美國AMO 公司), 在10 點鐘與2 點鐘位用15°穿刺刀分別做2.2 mm主切口與透明角膜側切口, 黏彈劑注入前房內, 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直徑為5 ~5.5 mm。 水分層、 水分離后, 用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 清除殘余皮質, 后囊膜拋光, 將黏彈劑置入囊袋內, 將人工晶狀體植入, 吸除黏彈劑, 角膜切口水閉, 術眼用典必殊眼膏涂抹, 紗布遮蓋。 參考組行ECCE 治療: 在2 點鐘位透明角膜輔助切口, 以11 點鐘位為中心, 做反眉形角鞏膜隧道切口, 深度為鞏膜厚度的1/2, 內、 外切口長度分別為8.0 ~9.0 mm、 5.0 ~7.0 mm, 內切口與透明角膜緣內相距1.0 ~1.5 mm。做一前房穿刺口, 長度約為2.5 mm, 將黏彈劑注入, 夾閉球結膜切口、 水閉側切口, 其余操作同治療組。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術前、 術后12 周的CEC 情況, 用非接觸角膜內皮檢測儀 (TOMEY EM-3000 型) 測定CEC 密度與六角形細胞百分比 (6A)。 ②比較兩組術前、 術后12 周的中央角膜厚度 (CCT) 與最佳矯正視力 (BCVA), 前者用Zeiss-Humphrey OCT3 儀測定, 后者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測定。 ③比較兩組的術后眼壓升高、 后囊混濁、 角膜水腫等并發(fā)癥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EC 情況術后, 兩組的CEC 密度與6A 均低于術前, 但治療組高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CEC 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的CEC 情況比較 ()
?
2.2 CCT 與BCVA術后, 兩組的BCVA 均高于術前, 且治療組高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術后的CCT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CCT 與BCVA 比較 ()
表2 兩組的CCT 與BCVA 比較 ()
?
2.3 并發(fā)癥治療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 [n (%)]
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多為核性白內障, 此類患者前房深、眼軸長, 晶狀體囊膜變薄, 懸韌帶彈性降低, 且玻璃體多存在混濁、 液化、 后脫離, 增加治療難度及風險, 成為眼科醫(yī)生關注的重點[5-6]。 手術是唯一可徹底治愈本病的手段, 其中ECCE 為常用術式, 是在以往大切口囊外摘除的基礎上, 將晶體核劈成2 ~3 瓣, 經小切口取出, 適用于各種大小、 不同硬度的晶狀體核[7-8]。 但治療較硬、 核較大的白內障時, 手術時間延長與切口擴大會對CEC 造成損害, 不利于術后視力恢復。
本研究中, 兩組術后的CEC 密度與6A 均低于術前, BCVA 均高于術前; 治療組的術后CEC 密度、 6A、 BCVA 均高于參考組,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考組; 提示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對CEC 造成的損傷較小,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視力, 安全性較高。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是按照流體動力學原理, 通過超聲儀利用灌注與抽吸產生的負壓粉碎乳化混濁的晶狀體, 將粉碎的晶狀體吸出后再植入人工晶狀體, 晶狀體后囊膜的生理屏障作用明顯增強, 還能維持眼球壁的解剖結構, 提高眼壓的穩(wěn)定性, 有效避免高度近視眼液化變形的玻璃體過度向前移動, 使玻璃體基底部的牽拉減少, 眼內組織的穩(wěn)定性明顯增加, 能夠有效降低對CEC 造成的損害, 利于術后視力恢復[9]。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具有手術時間短、 角膜散光小、 切口小、 術后反應輕、 安全穩(wěn)定、 術后切口愈合快等優(yōu)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與ECCE 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均會損傷角膜內皮細胞,但前者引起的損傷較小,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視力, 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