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雷小明 陳永洪
作者簡介:劉玲(1986-),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陳永洪(2000-),男,漢族,云南昭通人,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通訊作者:雷小明(1983-),男,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玉溪市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現(xiàn)狀進行調查。深入了解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頻率、內容、強度、運動損傷等情況以及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旨在優(yōu)化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體系,以此推動玉溪消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消防員;基礎體能;對策
引言
對于長時間從事滅火和救援工作的基層消防員來說,體能訓練是其所有專業(yè)訓練的前提,直接關系到消防員的素質水平。玉溪市消防救援隊伍正處于職業(yè)化改革初期,基礎體能訓練體系尚不完善,面對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不斷發(fā)展,將面臨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難度越來越大,消防員只有不斷提高基礎體能訓練水平,才能更好完成救援任務[1]。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以玉溪市各消防站的基層消防員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開展研究。
二、結果與分析
(一)訓練頻率
訓練頻率是指在一個單位時間里所進行的訓練次數(shù)。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單位時間為一周,這里代表一周的時間里消防員進行的訓練次數(shù)。訓練頻率是衡量消防員訓練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玉溪市基層消防員的訓練頻率如表1所示。
從上表中可知,玉溪市有8.45%的消防員每周參加1~2次的訓練,30.99%的消防員每周參加3~4次的訓練,29.58%的消防員每周參加5~6次的訓練,11.27%的消防員每周參加7~8次的訓練,每周訓練在8次以上的消防員有19.72%。因為消防員工作的特殊性,隨時有出火警的任務,并不是每個消防員都能按時按量完成日常訓練任務,因此造成部分消防員的訓練時間與規(guī)定的每天訓練時間不少于1小時具有一定差距。
(二)訓練強度
訓練強度是指訓練時單位時間內負荷量,單位時間內的負荷量越大,強度就越大。影響強度的因素有負荷量指標和負荷強度指標,訓練強度是提高訓練質量的有效手段[2]。本文采用最大心率將強度劃分為五個等級:很?。ㄟ\動心率低于本人最大心率的35%)、較?。ㄟ\動心率相當于本人最大心率的35%-59%)、適中(運動心率相當于本人最大心率的60%-79%)、較大(運動心率相當于本人最大心率的80%-89%)、很大(運動心率相當于本人最大心率的90%以上)。對玉溪市消防員訓練強度的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有47.61%的消防員認為訓練強度適中,只有1.41%的消防員認為訓練強度較小,而剩余的消防員都認為訓練強度較大,甚至是很大。通過訪談得知,消防員認為訓練強度較大的原因是體能訓練中耐力和力量的訓練占比較大,訓練結束后很少組織正式的放松,身體機能沒有得到很好恢復。
(三)訓練內容
基礎體能訓練的內容是學習其他專業(yè)技能的基石,只有將體能基礎打牢,才能更好練習專業(yè)技能,玉溪市消防員的訓練內容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傳統(tǒng)的消防救援隊伍九項基礎體能科目主要包括:2分鐘俯臥撐、2分鐘雙腿深蹲起立、單杠引體向上、2分鐘立臥撐、單杠卷身上、3000米、2分鐘雙杠臂屈伸、5x10米折返跑、坐位體前屈。進行基礎體能訓練的消防員有66.2%,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基層消防員的體能訓練主要通過專項技能訓練完成,如水帶操作、百米沖刺后翻越木板障礙、掛鉤梯登樓等[3]。
體能素質劃分為:耐力、力量、速度、平衡、協(xié)調、靈敏、柔韌。通過調研,按不同體能素質進行訓練的消防員中,結果如表4所示。
在體能素質類型比例中,耐力、力量、速度排序在前,總共占比54.24%,說明訓練較多,發(fā)展較好。柔韌訓練占比只有9.92%,呈現(xiàn)明顯的不平衡性,在基礎體能訓練中,只注重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消防員的整體身體素質沒有提高。因此,提高基礎體能需要全方位的發(fā)展。
按不同體能素質類型訓練與按科目整體訓練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注重基礎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后者注重專項技能的形成,將基礎身體素質提升到較高水平,對于專項技能的形成將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從身體素質發(fā)展的全面性角度去分析,日常的基礎體能訓練應按照身體素質劃分去訓練[4]。
(四)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是指在運動過程或活動過程中發(fā)生于運動系統(tǒng)的損傷。根據(jù)損傷的程度,運動損傷可分為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骨折、周圍神經損傷、周圍血管損傷,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等。運動損傷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消防員在體能訓練中常見各種運動損傷的占比如表5所示。
對比發(fā)現(xiàn),肌肉韌帶拉傷、關節(jié)損傷在玉溪市基層消防員的運動損傷中占比最高,分別達到了40.85%和32.39%。通過對消防員的訪談得知,肌肉韌帶拉傷主要集中于大腿內收肌群、腰背肌群和小腿三頭肌,多為被動拉傷。在日常訓練中,這些部位的肌肉容易被忽略,在日常的訓練中沒有得到鍛煉與拉伸,肌力弱和彈性差,當進行大強度訓練或未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就容易造成肌肉韌帶拉傷。
關節(jié)損傷主要是集中于下肢各關節(jié),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平時關節(jié)穩(wěn)定性訓練較少,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韌性差,肌肉力量弱,難以承受高強度拉扯,從而導致膝關節(jié)損傷[5]。另外,消防員普遍反映繩肌拉傷較為常見,這種損傷與訓練后放松不到位和準備活動不充分有較大關系。對于基礎體能訓練中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
在對造成消防員運動損傷原因的分析中,動作不標準、不規(guī)范最高,達到了28.17%的比例。其次,是損傷預防認知不足和過度疲勞尚未恢復,兩者的占比分別為21.13%、15.49%。最后,是拉伸放松不到位、準備活動不充分等原因。因此,符合標準的動作,提高對損傷防范意識,充分的訓練后拉伸與休息能夠有效防止運動損傷的發(fā)生[6]。
(五)基礎體能訓練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對體能訓練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擁有好的師資力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消防員體能訓練的師資力量評定,主要集中于消防員是否具有相關體育背景,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通過上表得知,玉溪市基層消防員中不具有體育相關背景的有69.01%,而具有體育相關背景的消防員僅占30.99%,并且因為各種原因,具有體育背景又在戰(zhàn)訓崗位的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玉溪市消防救援隊伍中缺少具有體育背景的專業(yè)人才,而僅有的專業(yè)人才也難以發(fā)揮作用,玉溪市消防員基礎體能的整體訓練水平還有待提高。
對日常訓練的組訓人員進行分類調查,如表8所示。排序第一的是分隊長或值班班長,占64.79%;第二的執(zhí)勤干部,占32.39%;其余三種人群一共占不到3%。
盡管消防員隊伍有些干部或者消防員有著相關體育背景或體育知識儲備,但在實際情況中受限于崗位安排與組訓制度,很難長期發(fā)揮作用。大部分組訓者沒有先進的訓練理念,缺乏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沒有相關的科學組訓經驗,依然受體制和傳統(tǒng)訓練理念的影響,認為只要大強度、高頻率就能提高訓練質量。
高強度的訓練對那些身體素質好的消防員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對于那些身體素質稍差的隊員就是弊大于利,容易積勞成疾,與訓練初衷不符。雖然針對這種情況,各消防站也會抽調人員進行基礎體能訓練培訓,但由于人事調動或崗位安排,難以長久發(fā)揮作用[7]。
結語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玉溪市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存在以下問題。訓練頻率較低:69.29%的消防員訓練頻率為1~6次/周,與規(guī)定的每天訓練時間不少于1小時具有一定的差距。訓練方法傳統(tǒng),科學性不足:缺乏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沒有相關的科學組訓經驗,認為只要大強度、高頻率就能提高訓練質量消防員的身體體能素質,忽視協(xié)調、靈敏和柔韌等方面的訓練。運動損傷率高:玉溪市消防員在訓練過程中,整體損傷率達到76.06%,在訓練前沒有進行身體素質篩查,訓練內容缺乏防傷性訓練,訓練后的拉伸放松落實不到位,訓練動作不規(guī)范、不標準、預防意識不夠等是造成運動損傷率較高的主要原因。組訓者的專業(yè)能力不足:玉溪市消防救援隊伍內部具有體育相關背景的只有30.99%,專業(yè)的體育類人才或體能訓練人才較為缺乏,大部分組訓者沒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對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夠全面,訓練效果與訓練量不成正比。因此,在今后訓練應做好以下工作。靈活安排訓練時間,保證訓練頻率:有關部門應對訓練時間進行靈活調整,盡量與其他任務避開,或者提前通知調整,減少不必要的日?;顒?,增加訓練時間;面對出火警這種不確定任務,應該建立相應的補訓機制,保證消防員的訓練頻率。完善基礎體能訓練內容,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和訓練指標,不盲目追求“極限”訓練,結合實際情況,注重合理性與科學性,做到理論與實踐高度統(tǒng)一,切實提高消防員的各項身體素質??茖W訓練,降低訓練損傷率:訓練前應充分進行熱身活動,訓練中要進行安全教育與提醒,進行危險性較大的訓練時,要安排專人進行監(jiān)控保護;訓練后要積極休息和拉伸放松。強化培訓:提高我國消防員隊伍體能訓練教官的水平。對內部原有的具有體育專業(yè)背景的消防員進行培訓,培養(yǎng)為體能訓練骨干,在日常訓練中對組訓者進行指導,以點帶面,提升消防員體能訓練認知的整體水平。同時,可以優(yōu)先招錄具有體育專業(yè)背景或有訓練經歷的人員,增加專業(yè)人才基數(shù),從源頭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基礎體能組訓水平[8]。
參考文獻
[1]羅建宏,丁帆,董赟.技工院校消防專業(yè)學生基礎體能訓練應用與研究——以湖南工貿技師學院為例[J].今日消防,2023,8(05):7-9.
[2]胡靖.功能性訓練在消防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2023(04):157-159.
[3]王陽.消防員基礎體能科目訓練實施措施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2):142-144.
[4]鄭保利.新時期救援對消防員的體能訓練要求探析[J].消防界(電子版),2023,9(02):28-30.
[5]杜吉生.消防體能訓練質量提升模式與路徑設計[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3):55-59.
[6]宋家彬.對于消防救援隊伍體能訓練傷病的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2,8(20):36-38.
[7]劉興超.基層指戰(zhàn)員職業(yè)體能訓練傷病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21,7(21):125-128.
[8]王墨,畢洪一,郝金雷.我國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應急救援,2021(0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