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駿
鐘小駿,1978 年生,祖籍浙江,長居山西。文創(chuàng)二級,小說、人物傳記曾獲獎,參與創(chuàng)作影視劇多部,有隨筆、雜文等散見于國內各媒體。系晉中信息學院創(chuàng)意寫作兼職教師。
《金牙》發(fā)表于《小說月報》2022 年第2 期,作者是裘山山,本文是當期的頭條。
裘山山老師是1958 年生人,與我父母同輩,她的小說總是寫得生機勃勃,從此說開去,不免會說到審美、訓練、語言、主題等等,裘老師在這些方面當然都是做得很好,不過我今天想和大家來討論一下“細節(jié)”。
《金牙》全文1 萬字,共有53 處情節(jié)性細節(jié)(非情緒性的、非互動性的),其中25 處與醫(yī)療相關,描寫了5 場手術,這樣窄小的篇幅,如此“堅固”的細節(jié)安排,卻仍然流動著熱乎乎的生活氣息!
關于小說的“細節(jié)”,其實有創(chuàng)作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其意義,除了最基礎的訓練,那些周邊景色、人物表情、動作這些可以憑借最初的“觀察”就提供的信息之外,還有著眾多向度:人性的、科學(學科)的、敘事的、感知的、客觀的、主觀的等等,細化出來,又可分為節(jié)奏、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視角等等眾多技巧,這些技巧已經不能夠直接通過視覺觀察這樣的練習來獲得和掌握,必然要加入“感知”和“思考”,內化后才可能成為創(chuàng)作者的武器。
既然有了“思考”這樣的個人化過程,那么“細節(jié)”的表現必然呈現多種不同形式,也一定會有著“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的痕跡,契訶夫和余華在描寫方面的特色是這種特性中“個人經歷”的典型例證,強言之,魯迅先生的文風同樣如此,假如同周作人的文風進行對比效果更明顯。
那相對更“宏觀”些的“社會環(huán)境”,對細節(jié)的影響大概會怎樣體現呢?可能裘老師的這篇《金牙》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尤其是和現今的大量年輕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的話。
我們已經一再言及,現在的寫作訓練由“自我感知”“誠實表達”作為起點,進而建立“自我”,然后以此為基礎觀察、感知“世界”,接下來走向兩個方向:向內挖掘,向外映射。這個過程中輔以“技巧”的熟悉和訓練,涵蓋“結構”“主題”和“語言”等,最終經過“修改”,獲得最終的“產品(作品)”,這是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過程。其中“審美”和“敘事姿態(tài)”的建立離不開哲學、藝術、科學等多領域、多學科的介入,在復雜的自我說服和自我增強之后才會獲得穩(wěn)定的(寫作)價值觀并進而形成獨特的自我風格,在這個領域中,目前并未出現居中的絕對真理,目力所及的將來也不太可能出現。
但作品仍然呈現著“時代感”。文學史中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迭代也正是這種時代感的具體體現。目前主流所強調的“現實主義風格”嚴格說是“狹義的文學現實主義風格”,其中還包含著“文學的目的”這樣先天性的主題要求,是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文學風格”的變形,并非單純或者說絕對的文學概念。但也因如此,正是目前這個“時代”的特色。在不涉及這個有著標準答案的解讀時,單從文本角度出發(fā),近來尤其是最近10 年的文學作品的風格,也有著從作者視角出發(fā)的“時代性”。這一點,從“細節(jié)”角度來看比較明顯。
新一代的創(chuàng)作者更擅長體察自身,在“意識流”創(chuàng)作的技巧已經相對完善的現在,大家的語言風格、敘事形式甚至切入點的選擇都不再成為問題,相對應的,大家的描述對象也更集中于“自身(主角)”,更困惑的,或者說被認為更能代表“人”的困境似乎天然地被承認是小說應該被關注的中心,由此也就必然讓“情感”和“人與人”成為敘事核心。這當然沒什么錯,但就像我們剛剛討論過的,這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全部。